“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无限风韵:李白泛舟鹊山湖诗作赏析

发布时间:2025-07-24 19:33  浏览量:1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李白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书影: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人物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城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少年便展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天宝初年曾供奉翰林。后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漂泊困苦。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注释:

从祖济南太守:已不可考。据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三十二宦绩·唐》:“李随,元(玄)宗时为济南太守,与单父尉贾贲、濮阳人尚衡共起兵谋讨安禄山,闻颜真卿守平原,遂悉众归之。”此李随不知是否李白从祖?

访戴:东晋名士戴逵,字安道。《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事寓意深邃,表现了名士们率兴而为、不受拘束的自由放达人生。

李膺:字元礼。颍州郡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历官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度辽将军、司隶校尉,在东汉宦官当道,朝政日乱之际,独持风节,名播天下,为东汉士人领袖。事见《后汉书·党锢列传》。

赏析:

清代济南府淄川县学者、诗人王培荀在其《乡园忆旧录》中说:

“济南固多名士,流寓亦盛。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晁、曾,无不游览流连。国初,顾亭林、张祖望、阎古古、朱竹垞,皆以事久住。学使则前明薛文清、王文成,一代大儒。我朝则施愚山、黄昆圃,一世文宗。以此提倡,人物风雅安得不胜?”

这段话语,精辟地概括出济南的地域特征:名士之城,风雅之区。

李白像

首先介绍一下本诗作的背景。

李白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由湖北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将儿女移往楚地,在山东寄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山东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如杜甫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说:“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将李白称为“山东李白”,后世史书也因此错认李白是山东人,如《旧唐书·李白传》称:“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朝,他以为大展宏图的美梦即将实现,但很快发现所谓的奉诏应制只是侍从游宴而已。天宝三年春,李白在度过了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活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倾心道教,遭受此次政治失败,更激发了他的遁世之心。大约在这年的初夏时节,李白离开长安,并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其后,在归鲁途中,李白来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入了道士籍。

虽然寄居异乡,但济南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却给了这位飘泊的游子以巨大的温暖和深深的喜悦,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他游历过济南的多处名胜,而其中尤其难忘并留下举世传诵的灿烂诗篇的,是鹊山湖与华不注。今天,我们先看诗人笔下的鹊山湖。

鹊山湖,旧在济南城北,鹊山湖之南及东,与今大明湖相通,由泺水北流汇集而成。鹊山湖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也是唐宋时代济南的风景胜地。其东界正为华不注。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鹊山湖”条所引《酉阳杂俎》《天下名胜志》:因湖中多莲花,又称莲子湖。金初,伪齐刘豫开凿小清河,直接导泺水入海,鹊山湖自此后逐渐成为莽然田壤,不复烟波,令无数后人扼腕而叹!

李白实不愧诗歌大家,他的这组鹊山湖诗,写来不急不缓,收放有致,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第一首写自己开始以为鹊山很近,哪知湖水浩渺竟是如此壮观遥远。好在此行不同于当年王子猷拜访戴安道那样刚刚到达就匆匆返回,而是完全可以轻松悠闲地放缓回归的船程。这是在美景之下一种优游从容、细细品味的享受的、惬意的心态,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觉。

李白泛舟鹊山湖图 李学明作

在第二首诗中,李白精妙地描摹了鹊山湖的风光,“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这是诗中的华美段落,鹊山湖面宽阔达数十里,好一派壮阔浩渺的气象,这该是华不注的阔大的中远景。鹊华二山倒映湖中,湖面碧波荡漾,而山呢,又是是碧绿碧绿的,最为精彩的还是诗人在此下了一个“摇”字,你看,湖光山色中,湖光伴着青山,摇呀摇,一切都处于动感之中,这是清风与湖山的互动吗?还是大自然自身最美的律动?一个“摇”字展现出灵动无尽的情致和韵味。

而此时,湖的西边正有明月高悬。在这样的美丽景致中与从祖济南太守泛舟游览,就好象当年郭林宗与李膺同舟共济。郭、李二人是东汉的士人领袖,据《后汉书·郭林宗传》:“(郭林宗)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李白在这里正是借郭林宗与李膺的名士风流,来形容自己和太守同泛鹊湖的风神潇洒。

第三首写的是归程。南浦,旧注云:在鹊湖之南。水往北流而船向南行,这两种交错的运动方式相映成趣。而在行走的船上遥看鹊山,却像是鹊山不停地转动着身子在殷勤地送客哩。这收尾来得情深意切,而且挖掘出大自然和生活中固有的美感与生动情趣。

写作之启示:

一是由此可以管窥李白诗的艺术特征,瑰玮绚烂,是其色彩;飘逸浪漫,是其想像与创造力。这组诗不仅写出了济南湖山景致之美,而且展示了人的情思之怡悦,境界之旷远,实可谓语短情长,言简意深。

二是本诗的历史认识价值。没有李白的这首诗,今人很难想像到一千二百年前济南鹊山湖的壮阔与浩渺的天造之美,特别是其“胡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无限风韵。由此,它当能激发今人更好地爱护、精心地打造这一景致,让“鹊华烟雨”“水中山”再现美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