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疯了!十年砍头10万多,明初四大案到底多离谱?

发布时间:2025-07-13 02:10  浏览量:1

明初天下甫定,朱元璋坐在皇宫正殿,群臣排班。外表上看风平浪静,内里却没几分安定。那些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老兄弟,虽一个个穿着新官服,却难掩眼底的锐气。真说朱皇帝此刻心安理得?开国后的权力座椅,实在坐不稳当。某些细节历史书里还写得含糊——比如,当年朱元璋时常夜里难眠,数过床前旧部的名册,生怕哪一个突然心里动一动。

一眼望过去,这群功臣有的曾在军营端菜,有的坐过牢房,有的本就是草莽。结果现在都成了文武百官,不乏心气高的主儿。说是“饿狼”盯着皇位,或言过其实,但脾气大、胆子粗的真不少。朝堂上的气氛,平时聊起来像是兄弟,遇到切身利益就两眼放光。究竟那时候,皇帝到底有多少安全感?朱元璋常自述“疑人生”,许多事也就讲不清楚了。

他不是没尝试过宽和。初期曾犒赏群臣、设宴四方,封王进爵,可没多久便觉不妙。大权分散,官员权势膨胀——明明是开国的立国基石,却变成了明初最显著的隐患。朱元璋再强硬,其实也难全控局面。偏偏他出身草根,不信任门阀老派,也就只能步步紧逼。

第一件大案,就是胡惟庸案。这案子其实并不复杂。1380年,胡惟庸,明朝开国丞相,整个家族突然间消失。表面是罪证确凿,说他通蒙古、联外邦,谋逆之心已露。然后所有的信使都归档了,传令官按部就班抓人。可话说回来,真有那么多铁证?细翻明太祖实录,不少嫌疑没个水落石出,有的说词相互矛盾,一些奏章还被后人查出疑点。胡惟庸昔日权柄滔天,朝局中人无人敢惹。有人说,朱元璋待他曾极厚,后来据说怕他权大将反。挺多学者都觉得,不管是罪名真假,终究是权力障碍必须清理。既如此,胡家族灭门,朝堂气氛一挤,前后牵连三万人,其实也不是数目可以计较的事。奇怪,为什么这样大的案子,许多证据遗失了呢?

但这案子,不止是灭门那么简单。当中还夹杂着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彻底否定。他自幼贫寒,惯常疑人,开国之后亲自处理政务。实际上,终结丞相的权力,也就是为帝权独尊让道。胡惟庸的命运,既不是单纯的被害者,也不是全然的叛逆者。李善长、宋濂等开国功臣,因牵连此案,十几年内几乎扫地出门。可以说,初代的明朝官僚集团,一半倒在这场大清洗里。此后,明廷政治氛围冷清得离奇,没人再敢出头。但杀得太多,有点像杀鸡取卵,难不成太祖真不后悔吗?

第二桩却是更见荒诞。蓝玉,凉国公,老百姓管他叫杀星。华北平原渔阳大捷,是他率军斩破北元,擒获脱脱不花,达尔罕王束手。战功显赫,这人自持有底气。但问题也不止于此。他的权势渐长,庄奴上千,战马盈厩,连朝中御史也敢挡在门外。偶尔还抢百姓田地,收纳赃银。朱元璋这会儿窝在南京,看得明白,不安更添几分。一面,他要自己子孙后代政权稳固,准备传位给相对温和而年轻的朱允炆,可蓝玉威望太高,根本压制不住。本来嘛,蓝玉案出之前,朝堂上威名赫赫的武将,已经剩下不多;这蓝玉一倒,立马清除干净,据说叫“武将无后”。牵连者一万五千,只因“谋逆”二字。这种狠辣决绝的做法让后来靖难之役,朱允炆坐困愁城,几乎无力自保。战事导致朱棣的崛起,许多史家后来议论,说这其实是朱元璋埋下的根本祸因。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谁料到,最会打仗的人都给杀了,剩下的靠谁守国门?

说到贪腐,朱元璋更不松手。再说一次,明朝地方官年年都必须进京对账。无论钱粮数字是多少,必须每个铜板都对齐。要是真出差错,哪怕只差铜板一文,也要全数推倒重来。那时候没有快递,差役在大道上顶风冒雨,来一趟动辄半年以上。于是私下里,主笔官员们提前印好盖章账本。糊弄归糊弄,这在官场几乎是公开的“潜规则”。可事情偏偏被发现了。1376年,“郭桓案”未起之前,朱元璋突查账本——一下子,上至布政使,下至知州,无一干净。当场主印官全部拉出去问斩,副手流放,三级登台。全国十三省官吏,好几万条命顷刻呜呼。其实,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实益,外人始终难以评说;大部分官员并非真正贪腐,只不过图个省事。冤枉事一桩,朱元璋的“好杀”名声由此坐实。他是不是有点杀红了眼?这种说法,现在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

时间到了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有人检举他贪污浙西税粮。大明律法严刑峻法,皇帝震怒。调查小组一查到底,这才发现贪污案牵连巨大。各部皆涉,工部也分赃,礼部、刑部的数据更是“爆表”。据说当年账面贪污粮食2400万石,是全国税粮的总和。都说当时政清人和,结果朝堂出现这种惊天黑幕,朱元璋怒不可遏,命令直接斩首。最后六部侍郎全部被杀,顺带牵连全省官吏,少说几万名官员“命丧黄泉”。不少富绅商贾也被定成“恶霸”,死囚越聚越多;民间却哀鸿遍野,清议都说“杀戮太重”。原意是荡涤贪官,结局似乎变成大屠杀。老百姓怨声连连,结果朱元璋自己倒也算是收敛了少许,下令不得再滥杀无辜。但实际上,反腐变成恐怖,政局死气沉沉。是不是太严了一点?这事到底该怪谁?

此后十年,朝中权臣、地方豪强几乎被一扫而空,官场逐渐转为谨小慎微。有人冷嘲热讽,说明初这几案杀光了好人,坏人再也没人敢露头。可反面说,后期明朝的贪污风气,并没有真正遏制住。不少专家甚至指出——明成祖朱棣入主后,贪腐反倒更烈。当初朱元璋极刑处置功臣、豪强,以为能一劳永逸,没想到根子还在。反腐、杀权臣,治得了朝堂一时,断不了暗流。明嘉靖、明万历年间贪污成风,大案频发,这一脉始终没断。也许朱元璋有点想当然了。

但凡读明史细心点,都会注意到,那些所谓“血案”其实背后各有动因。权力之争、治国思路、皇帝性格,交缠在一起。“胡蓝”两案绝非孤立,地方贪腐案又与结构性体制失灵有关。朱元璋的疑心病,有时让他显得果断,有时又极不理智。比如传说他曾自述:“今工部吏不积三年,无一善人,盖新者不知旧者法耳。”几乎无人知真假,但据此不少事倒也合情理。杀得太多,一心要换来江山长稳,到底是托大明百年社稷,还是埋下纷争根源?有人说都是一时权宜,我却更相信,事情复杂,根本没法细算。

按理说,打天下靠的兄弟和功臣,守天下还得靠制度。朱元璋终身劳碌,屡次自称“为子孙谋”。但他有点太执著于自己的想法,杀人太多,根基反倒松动。本以为江山能世世代代高枕无忧,实际呢,后来几代皇帝一出事,没人能担当大任。三杨辅政不过数载,后面一滩死水。多少高官见风使舵,朝局空转,朱家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不是有点讽刺?

也有一种怪异矛盾。朱元璋想“扫清门户”,消灭隐患,无论蓝玉还是郭桓,都不容情。可就在这几起大案之后,地方社会结构却出现了空档。豪族消灭了,地方治理却跟不上,百废待兴,没人敢担当。后来明中期,吏治混乱、倭寇纵横,守土的人寥寥无几。当初极端的惩治,反而成了隐患。官方档案里没写,但民间哀怨流传甚广。难怪许多研究者现在用“患得患失”来形容明初政治。

还有一说。朱元璋身世是小乞丐,一根筋地讲“公平”,动起真格比皇权传承的老家伙还要决绝。有人说他草包粗人、不识大局,可翻翻洪武年间旧账,确实处置果断——不过,有时就狠过了头,结果朝堂反而怕成泥塑。实在说不上是好还是坏。杀权臣治国未必就风调雨顺,有时愚忠反倒多。

回头再看,这明初四大血案,每一场都极具戏剧性。权力、疑忌、制度,这几个关键词反复碰撞。帝王心术和朝臣屠戮,千头万缕,事到如今,谁说得清好坏是非?有的案子冤也罢,有的不冤也罢,等章台柳绿、宫门已斑,史官续书都只能含糊其辞。到底朱元璋的选择毁了谁,又成全了什么?

晃眼过了六百年,好多人还是琢磨不明白,杀人到底管不管用,究竟该不该杀干净?如今谁能拍胸脯说,这办法真就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