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讨论恢复征兵制——中国都有哪些征兵制度
发布时间:2025-07-10 17:19 浏览量:1
据法国媒体报道: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欧洲负责更多自身安全,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三年战争带来的威胁和教训,促使欧洲国家开始讨论恢复征兵制;
除了希腊、塞浦路斯、奥地利、瑞士、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挪威河土耳其九个国家,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冷战结束后,早已取消了强制服兵役;但立陶宛、瑞典、拉脱维亚在2015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年后先后恢复了征兵制;
别的国家打算如何,与我们无关,如果有不开眼的招惹我们,那就碾碎他们,今天我们只探讨一下我国从古至今的征兵制度以及变化;
春秋战国是征兵制度的第一个变化时点,春秋及春秋之前时期以贵族兵制为主,而战国时期后逐渐转向全民征兵;
1、春秋贵族兵制:
春秋之前的兵源仅仅为贵族和国人,“国人”指居住在城邑内的自由民(非奴隶),需承担兵役,但范围有限,战争主要由贵族(卿大夫阶层)及其私属甲士(“士”)参与,普通平民(野人,城市以外的人)通常不参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野人)穿越到春秋时代,是没有资格参军,参与国与国的战争的;
这个时候的的战争形式是,以战车为编制,每辆战车配甲士3人(车左、车右、御者),辅以步卒72人(“一乘”),贵族甲士需自备武器、战马;这也是“野人”无法参与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野人”没有能力自备武器,更不用说昂贵的战车;
《论语·先进篇》:“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有多少架马车成为当时评判国力的标志,千乘之国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总兵力约7万5千,类似于现在说拥有一千辆坦克的国家吧;
春秋时期,战争爆发时临时征调士兵,没有固定训练制度,农闲时进行短暂训练,因此贵族垄断了军事权力,等级森严,平民很难得到晋升;专业的士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普通国人战时从军、平时务农,春秋时候的战争规模都比较小(例如城濮之战晋军仅700乘,约5万人);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士兵很少,而且基本上只有贵族有权利有能力当兵,属于一个特权阶级,这些人平时国家养着啥也不干,等到有战争发生,就拿着自己家里的武器去为国作战;
个人觉得日本江户时代幕府兵制下的武士阶级与这一阶段很相似,日本武士阶层(约7%人口)世袭垄断军事,靠领主俸禄(米)生存,明治维新后废除武士特权,1873年引入征兵制;
2、战国征兵制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超百万),各国推行“编户齐民”,农民(包括“野人”)被纳入兵役范围;
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废井田,开阡陌”,打破国野界限,建立户籍制,男子15岁起登记,随时征调,魏国“武卒制”:选拔精锐步兵,免除赋税,形成职业化常备军;
首先由于军功授爵的规则打破贵族垄断,商鞅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平民可凭军功获得土地、官职,赵国“胡服骑射”,允许平民加入骑兵,冲击了只有贵族才能当兵的特权;
各国建立户籍(如秦国“什伍连坐”),按户征发兵员,青壮年(15-60岁)为“正卒”,参与作战;老弱负责后勤(如秦国“更卒”承担筑城、运粮);此时步兵取代了车兵:山地战、城池攻防战增多,步兵(如魏国“武卒”、秦国“锐士”)成为战场主力;赵国、秦国征发边境牧民组建骑兵部队,骑兵兴起,战车逐渐退出战场;各国纷纷由贵族兵制转为征兵制,即全体成年男子都有参加战争的义务;
汉代承袭秦代制度,汉代需要应对匈奴威胁与边疆防御,大一统集权国家也需要低成本维持庞大军队,汉继续完善了户籍制度(编户齐民)为征兵提供基础,男子23岁起需服兵役两年(京师戍卫1年,边郡戍守1年),然后后转为预备役;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在西方,直到近代普鲁士王国在俾斯麦时期,才发展出来了这种制度,而我们汉代就开始实行了;一个壮丁,23岁才开始服兵役,这是有内在意义的,因为二十岁才成年,可以独立耕种,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无法多产,只有节用,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按照一般情况,平均三年会有一个荒年,来一个荒年,储蓄就完了,如果三年不荒的话,六年就该有两年的积蓄,九年就应该有三年积蓄,而农业社会绝不会连熟九年以上,也不会连荒三年以上;
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他要为国家服役,就应该顾及他家庭负担,所以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这一制度,不仅是一种经济的考虑,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
汉代的兵役,分为三种:一种是到中央做卫兵,一种到边郡做戍卒,一种在原地服兵役,其中只有第三种,从二十岁就开始了;
汉代中央军有两支,一支南军,一支北军,南北军一共有七万人,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一年,所有费用国家报销,待遇极优厚;戍兵就不同,一切费用自己负责,戍兵是由期限的,一般为三天,但春秋战国时,国家很小,方圆百里就是大国,所以从中央到边疆只需要半天路程,戍边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到了秦代统一,忘记了这个问题,还是要求戍边三天,从会稽(江苏)到渔阳(河北承德)去戍边,仍然要求百姓自带干粮,限期到达,政府忽略了这些细微细节,直接导致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
汉代的服役也有可以变通的方法,戍边时间是3天,你可以不去,只要一天出一百钱,交给政府,就可以免除戍边,政府得来的钱招募愿意戍边的人,去服役三百天,就替换了100个不愿戍边的人,戍边的人得到了一笔钱安置家庭,剩余的钱还够边疆部队的其他费用;
除此之外,汉代除了义务兵之外,民间还有志愿军,国家有事可以自愿报名,这叫“良家子从军”,这都是写富裕家庭,尤其是边境地区,最著名的是陇西李广一家;
因此汉朝的兵源充足、成本低(士兵需要自备武器),但士兵训练不足(农闲训练)、战斗力不稳定,长期服役导致农业荒废,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出现"海内虚耗";
3、南北朝到唐的府兵制
汉代是兵农合一,“愈兵于农”,也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在农民的生产集团,到了唐代的兵农合一,就变为了“愈农于兵”,在国防武装内开展农业活动,是“全兵皆农”,每个军人都要种地,而不是每个种地的人都要当兵,也就是府兵制;
府兵制是从北周苏卓开始,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兵农合一”,不打仗的时候就种地,士兵单独编入军籍(“军户”),府兵依据“均田制”可以得到田地20-100亩,免除赋税,不用交税但打仗征调时需自备武器、粮食;
当时的地方政府只有县、州两级,这些是管地方行政的,府兵的“府”是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像现在的军区,唐代都称作“折冲府”;到了唐太宗时期全国府兵达60万人,全国设600余个折冲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这几十万军队,不需要国家一分钱来养,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田地;
府兵二十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还有每年轮流到京师宿卫1年,每3-6年赴边疆戍守一次,此外都在本府,耕田为生,农闲训练;
遇到有战争,中央直辖的有卫,每个卫里设有大将军,有事打仗,就由大将军统领出征,战争结束,士兵归府,将领归卫;军队回到老家,老家的折冲府里有一个折冲都尉,负责平时训练,所以唐代养兵不花一分钱,武将也没有干预政府的权利,除了战争之外,不统领军队;
武将立功,用勋名奖励,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阶,所以武官又称作勋官,勋官有爵号无实职,立功后最多在朝做大将军,大多数还是回家种地,国家对军人进行经济和名誉的奖励,《木兰辞》中有“策勋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勋位也是一级一级升上,但不是升官,而是升勋,唐代靠着府兵制度统治全国,向外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府兵制在唐代中期崩溃,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府兵无田可授,安史之乱后战争连年不绝,边疆驻防常态化,府兵无法适应长期戍边,后期出现大规模逃亡;
4、职业军人——募兵制
唐中期至明清,主要在宋、明两代,开始实行募兵制,国家以薪资、福利招募职业军人,士兵脱离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志愿兵),募兵制严重依赖国家财政——宋代军费占财政70%,明代实行“开中法”,由商人运粮换盐引供军需;
募兵制军队主要从平民、罪犯中招募,这些兵员极不稳定,宋代甚至在士兵脸上刺字防止士兵逃亡,称为“配军”,《水浒传》中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字之后,送到某地军营当苦工,人们都骂他“贼配军”,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从宋代传下来的;
宋代的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这种制度是从五代时期传下来的,宋太祖短时间没办法改变,就从这种军队里挑一批精装的,叫作“禁军”,老弱病残的就另编一队,叫作“厢军”,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在宋代的中央军中,厢军毫无战斗力,只能配合地方政府干点杂活,按说宋代统一后,应该精兵简政,裁军复原,但因为辽国的存在,占据“燕云十六州”,宋代又建都开封,开封北面是一片大平原,宋代不得不一直供养着一支庞大但臃肿的军队,宋太祖开国时二十万军队,宋太宗有六十六万,到了宋仁宗就到了一百二十五万;
宋代一度打算转向唐代的府兵制,王安石变法就曾计划裁兵,恢复民兵制度,总的来说,募兵制以国家财政为基础,招募专业化军人(也可能强制),宋代尚文轻武,文化很强盛,军队好像是古代最弱的一个朝代,但其实募兵制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南宋岳飞“岳家军”为典型募兵,但也因实力过于强悍被宋廷忌惮而解散,东晋的“北府兵”也是募兵,建立了奇功,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戚家军,明末“关宁铁骑”为职业骑兵,年薪20两白银,当时的普通农民年收入仅在5两左右,这些军人专业化强,更能适应长期的战争;
只能说宋代的募兵比较奇葩,一个士兵募下来,国家一直养到他六十岁,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还越养越多,你能想象我们今天的解放军军人,士兵不允许退伍,军队里士兵都是60岁老头子的状况吗?
对比两种征兵制度,府兵制的经济成本很低但依赖土地制度,兵员来自地方附近的农民,可以抑制流民,稳定农村,同时又高度集权;募兵制很高效但需强大财政支撑,它可以吸收流民,但完全依靠财政供养,又容易易引发财政危机,又极易引发武将拥兵自重的风险,这也是宋朝既采用募兵制又重文抑武的原因之一;
选择府兵制适合小农经济稳定、战争周期短的社会,而选择募兵制则是商品经济发达、战争长期化的必然选择(宋代一直面临辽、金、蒙的威胁);
5、其他募兵方式
(1)世兵制
世兵制起源自汉末的质任制,当时军阀为避免士兵逃散,将其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军户居民世代当兵的制度;又称为军户制或士家制。在军者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其家编入军户或士家,脱离民籍,世袭为兵,非有特殊功勋者不得更籍;
军户的地位很低,而且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改为从事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婚配只能限于军户,不准与平民通婚,士兵逃亡,家属要受严酷的惩罚。
(2)、卫所制
明代是中国另外一个武功昌盛的朝代,卫所制度为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的府兵制,他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当时一个军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作“所”,连着两个府的叫作“卫”;
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卫所下面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遇到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集卫、所的士兵,临时任命将领充当总兵官,发放给他印信,得到印信的将军才能统兵出征;战事结束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把军权都集中到了中央,这种制度基本类似府兵制;
到明代中期,卫所的屯田大多被军官吞蚀,普通士兵纷纷破产逃亡,所存无几,而且缺乏战斗训练,又被地主、军官奴役,不能担任防卫的职责,于是渐渐被募兵制代替;
(3)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以旗人(满蒙汉八旗)为核心的世袭兵制,旗人男丁世代为兵,一开始的编制,是以300士兵为1牛录,由牛录额真(佐领)率领,下分4达旦,各置章京率领;然后5个牛录是1甲喇,由甲喇额真(参领)率领;以5甲喇组成1固山,由固山额真(都统)率领,约有兵7500人,这是是为1旗,共有八旗;到清太宗时,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是为24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