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藏在古诗里的侠义豪情,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发布时间:2025-07-11 08:02  浏览量:1

江湖,人人都想去江湖。

江湖二字,承载着一种危险又美丽的东方幻想,又连接着无数游侠儿们的侠义与冒险精神。

01

《侠客行》

作者: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是李白歌颂侠客精神的代表作,语言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中通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生动描写,刻画了侠客的英勇与洒脱,展现了他们重诺轻生、行侠仗义的高尚品格。李白借侠客形象,表达了对自由、正义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的淡泊。结尾“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隐含对儒生皓首穷经的不屑,进一步凸显了侠客精神的崇高。全诗气势磅礴,既是李白豪放个性的写照,也是侠客题材的经典之作。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出自李白的《侠客行》

意思是,侠客剑术高强,十步之内就能轻易杀死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能够阻挡。完成任务后,便拂袖而去,不显露自己的身份和功名,体现了侠客高超的武艺、行侠仗义的行为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这是何等的英勇与豪迈,仿佛整个江湖都在他的脚下。但当事情了结,他只是轻轻拂去衣袖上的尘土,悄然隐去,将自己的身份与功名深埋。

他的洒脱,不眷恋功名利禄,只专注于心中的正义与侠义。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在于声名远扬,而是在于默默践行自己的原则与信念。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不被虚荣所惑,坚守内心的正道,做了该做之事,便淡然离去,让那份纯粹的精神,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02

​《少年行》

爱新觉罗弘历

邯郸美少年,平生好仗义。

白日佩剑出里门,一声叱咤千人避。

舍身只为义气投,生憎富贵夸交游。

为君复仇望君报,千杯一醉酒家楼。

乾隆有一首诗很有意思就是《乐善堂全集》中的《少年行》一诗,这首诗中,乾隆梦想自己化身为一名少年侠士,仗剑江湖,憎恶富贵之人,以为别人报仇换酒喝为乐。《乐善堂全集》中的诗文都是乾隆还是皇子时候的作品,揭露了乾隆当上皇帝之前的心境。在小乾隆的心目中,曾有那么一个时刻,他希望成为一名“黑社会老大”,作为当时社会最富贵的人之一,他甚至有意憎恶富贵,只为实现自己的“大侠梦”。儒家自古反对侠客,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只追求自己内心的快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乾隆登基后的诗句,也可以看出他不认可自己的臣民任侠行事。可他仍将这首诗列入自己的诗集中,公开出版了。这是那个少年曾经有过的叛逆一面,证明在他89岁的人生中,确实至少有那么一瞬间,曾有过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武侠之梦。可惜的是,后来的他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了。

03

《水龙吟·咏豫让》

漆身吞炭成何计,桥下寒涛腥起。

断栏染血,危檐垂刃,霜风磨齿。

击柱声沉,裂衣光冷,此魂谁似?

纵女为容悦,士酬知己,千秋义、昭云水。

未识劫灰旧垒。

只孤星、暗窥兴废。

匣封剑铗,尘湮名姓,道亡今矣。

河浊难清,天倾奚补,竟无同袂。

看苍茫古柳,斜拖残照,拭英雄泪。

注: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豫让为报晋卿智伯知遇之恩,于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智伯后,初扮刑人入宫行刺未果,赵感其义释之;后漆身为癞、吞炭变声,再伏桥行刺仍被擒。终请击赵襄子衣袍三跃而斩之,礼成自刎。

列传中共写了五名刺客,其中豫让、专诸、聂政、荆轲被称为“四大刺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语便出自豫让。

04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白的真正本色。

05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

贺铸(宋)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靖康以前,忧时愤事而能与后来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抗衡的爱国词作,特此一篇而已。它自是由苏轼向南宋辛派邅变的重要枢纽,在词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特殊地位。

本篇不但以笔力雄健警拔、神采飞扬腾翥见长,“不为声律所缚,反能利用声律之精密组织,以显示其抑塞磊落,纵恣不可一世之气概”(龙榆生《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也是一大特色。本调长达三十九句、一百四十三字,宋人所作,用韵较疏,或间入数部别韵;而贺词却平上去三声通叶,连珠炮也似一气用韵三十四句,句短韵密,急管繁弦,读来恰如天风海雨飘然而至,惊涛骇浪此伏彼起,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了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龙榆生赞美贺铸“在东坡、美成间,特能自开户牖,有两派之长而无其短。

06

问剑

明-成鹫

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

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

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一首《侠客行》写尽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任侠之风。据说中国文人都有一个侠客梦,剑走江湖,四海为家。侠客在人心中就是潇洒,豪迈的代名词,一首问剑诗,带你领略刀光剑影的侠义江湖!

07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齐己虽是一位僧人,但并未完全心归禅寂,超然物外。酒宴上遇到一位豪壮刚猛的剑客,激起了自己内心的豪迈气概,遂作此诗,以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 。

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嵚崎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 。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 撼人心魄。,全诗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作结,赞扬此剑客的豪气更在战国时代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荆轲之上。荆轲的勇敢事迹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书中描写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岸送别荆轲的场面 ,历来脍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 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而此剑客却嫌荆轲的反复悲歌,感伤别离,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可见二人比较,自有高下之分。

齐己是一位僧人,这首诗写得这样豪壮刚猛,肝胆照人,可见他并未完全心归禅寂,超然物外。

08

郑燮 〔清代〕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悠远,画面美好,

让人神往,希望与游侠剑客一起煮酒谈天。

想必这位游侠青年时是一位怀着扶贫济弱、打抱不平的人生理想刻苦修炼的人。

时至中年,回忆往事。

自己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蜉蝣撼树班的可笑之举。

可是那份侠义的胸襟又激励着他在茫茫大雪中他渴望理解渴望倾诉,在这漫天大雪的时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朋友,于是携手走上了酒楼,

作者: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09

《西村醉归》

宋 陆游

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

酒宁剩欠寻常债,剑不虚施细碎雠。

侠气征服了九州大地,我这一生却常常以 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考虑而感到羞耻。我宁愿欠下平凡人所欠下的债 也不肯剩下一滴酒,剑也从不白白挥舞,为一些细碎微小的恩怨。

这首诗讲述内心的矛盾 对狭义道德的推崇和对自己自私自利的谴责 主人公不在乎得失 追求侠义的高尚品德 锄强扶弱 却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不满 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完美。

10

《漫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赏析:

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中吐露仗剑从军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