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考古丰富了北京历史历史画出的辉煌
发布时间:2025-07-09 08:00 浏览量:1
▌谭烈飞 著
金代的银山塔林也是以塔而闻名的胜地,位于昌平区寿东山下。古塔耸立于群山环抱之中,因背后崖壁陡峭,多呈铁青色,所以被称为“铁壁银山”。自唐代起,这一带就是名僧阐扬佛法的道场,相传曾是幽州最大的寺院之一。辽金时期,银山有寺院庵堂72处,其中最大寺院为延寿寺,亦称法华寺,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银山塔林即为此寺院中高僧的墓塔。此外,辽、金、元、明各个时期的高僧、普通和尚及尼姑的灵塔,也大量分布于银山各处,数量众多,难以计数。明代以后,银山诸多寺院逐渐衰败,塔林年久失修,自然损毁坍塌者甚多,加之经历战争动乱,墓塔数量急剧减少,现只残存金代五座大塔和元明时期的十余座小塔。这五座金代大塔均为砖石结构,由须弥式基座、塔身、斗和塔刹组成。每座塔身的第一层皆面南辟门,楣心嵌有塔名。五塔建于12世纪上半叶至13世纪初年,所葬为当时金中都大延圣寺的几代名僧。五塔中,中央及南侧两塔均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塔,北侧两塔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塔。每座塔的第一层多用黄绿琉璃瓦剪边和琉璃脊兽,在瓦脊上分别装饰有力士、天王、仙人、大鹏金翅鸟等。除了古刹,北京地区一批辽前古墓被陆续发现、发掘,为现代人揭示了那段历史的记忆。
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西南的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隅,西汉时属燕国(广阳国),是燕都蓟城所在地。从发掘情况看,墓主可能是广阳顷王刘建,此为夫妻并穴合葬墓。虽遭到盗扰,但此墓整体结构基本清楚,墓葬中在内回廊与外回廊间以黄肠题凑隔开,即用长0.9米、厚约0.1米的柏木枋横向排列,堆垒隔墙,称为“黄肠题凑”。使用黄肠题凑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墓葬的规格,从实物意义上为我们认识西汉帝陵葬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增加了实例。墓葬还出土了一千余件的器物,诸如铜枕、渔阳铁斧、玉舞人、木杖、丝织品、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让我们从中了解和认识了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生产与生活状态。1983年,在大葆台汉墓原址上建立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两汉北京历史面貌的一个窗口。
老山汉墓的发现也曾引起社会关注。2000年,老山汉墓因盗墓而被发现,随即做了抢救性的发掘,其墓主人为一位年轻的燕王王后,可惜历史上墓室遭到严重盗掘,很多随葬品已不知所终。
北京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先后经历了十个政权。据考古发掘统计,魏晋北朝时期的遗迹近二十处,虽然数量甚少,但填补了这一时期北京历史的空白。1965年,在北京石景山区发现了西晋古墓,该墓系用一面印有绳纹或条纹的青砖砌成。由于墓室被盗,在为数不多的出土物件中,发现了一把象牙尺,长4.2厘米,是今天所见的一件标准晋尺。据墓志记载,墓的主人为曹魏太尉华歆曾孙女,是晋使持节侍中、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骠骑大将军王浚的妻子,墓志中提到“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据此可以证实晋蓟城的位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