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武官之女,22岁与姐夫私奔,共患难15年,姐夫说:我们不合适

发布时间:2025-07-08 03:22  浏览量:1

1930年,42岁的高君曼,带着一儿一女走进灵堂。

肃穆的环境顿时变得狰狞,族人夺过她手中点燃的香火,把他们娘仨推搡出门。

踉跄的高君曼一步三回头,盯着灵堂正中的黑白照,泪流满面。

面对她一生最对不住的人,她默念:等我,我就来找你了。

“你怎可草草嫁一不爱的男子,虚度人生!”

清末的安庆城,有一对姐妹花无人不知,她们就是,安庆最高统领高登科,府上的两位千金。

姐姐高晓岚端庄得体,虽识墨不多,但善良谦卑,如同一抹皎洁的月光。

妹妹高君曼活泼爽快,身材高挑,更有将门之风。

姐妹俩虽同父异母,年龄相差了9岁,但感情极好,总是形影不离。

不同的是,妹妹高君曼是父亲的老来女,得到更多宠爱,从小无需缠足,还有上学的机会,思想和见识,比姐姐高晓岚前卫一些。

1897年,21岁的高晓岚被许配给17岁的秀才陈独秀。武将世家和书香门第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为人津津乐道的好事。

新婚前夕,高君曼和姐姐睡在同一床上说悄悄话,问高晓岚:“诶,那姐夫是什么样子的呀?”

她却发现姐姐和自己一样,除了知道对方是个秀才外,一无所知。

高君曼好奇追问:“那你们在一起聊什么啊?”

高晓岚笑了笑:有什么好聊的,出嫁从夫,做好相夫教子的本分就是了。

没想到,这话把小高君曼惹生气了,她生气地责怪姐姐怎可这样草草嫁人。

高晓岚一愣,忍不住捂嘴大笑,这话从妹妹口中说出来,也不知是可爱,还是滑稽。

她断料不到,13年后,妹妹再次说出这句话,却成了她的一记重锤。

高晓岚成婚后,高君曼被父亲送到省城上学,后来又考上北京女子师范,姐妹俩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高君曼偶尔能收到姐夫代笔的书信,得知姐姐在夫家一切安好,生有3个孩子,料想姐姐的婚姻应该还不错。

1909年,高君曼放暑假时心血来潮,要到姐姐家中小住一个月。父亲拗不过小女儿,只好同意,陈家自然也是欢迎。

当留着一头短发,身穿短式袄裙的高君曼,来到陈家。高晓岚兴奋不已,连忙把妹妹拉到房间说体己话。

可这份亲密很快变得索然无味,不复当年。

姐姐在陈家相夫教子多年,话题不外是家长里短的那些事,絮絮叨叨,无异于街头巷尾的妇人。

高君曼在京城求学多年,见多识广,思想激进,和安守本分的姐姐已经聊不到一块。

反倒是姐夫陈独秀,渐渐走进她的心窝。

陈独秀考上秀才后,没有继续走科举之路,而是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先后多次去日本留学,宣传ge命,想法独树一帜。

高君曼和姐夫交谈几次后,十分认同他对当下时局的批判和新思潮的见解,每场对话都让她回味无穷。

得知姐夫常常去藏书楼发表时事演讲,高君曼也跟着去捧场,两人有了更多说不完的话题和共鸣。

这时,高君曼才知道姐姐表面和姐夫结婚十多载,但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繁衍后代,连陈独秀的朋友都说姐姐“完全是旧式的,和陈的思想距离不止一个世纪”。

那一刻,高君曼既惋惜,又愤懑。

一边,她认为姐姐应该及时止损,不要虚度人生。一边,她和姐夫已经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情难自抑。

最终,高君曼不顾姐姐怀有3个月身孕,不顾陈、高两家的激烈反对,毅然和陈独秀私奔,在杭州西湖边,正式结为伉俪。

由于两人都和家族决裂,高君曼和陈独秀婚后只能自食其力。

陈独秀当起了老师,高君曼则在报刊上投稿写诗,经济状况时好时坏,但他们的感情十分甜蜜,琴瑟和鸣。

身边的好友,纷纷调侃高君曼是“女中豪杰”,这才镇得住“刚烈暴躁”的陈独秀。

在杭州的两年,是他们婚姻最为幸福、稳定的时光。

后来,为了ge命,高君曼跟随陈独秀北上。从此,她不仅是一个妻子,更是陈独秀事业的得力助手、生死伴侣。

除了照顾陈独秀的生活起居,高君曼还帮忙整理文稿,接待地下组织,掩护ge命运动。

在陈独秀身陷牢狱时,她奔走营救,甚至陪过他一起坐牢。

在上海的老渔阳里2号,高君曼随时切换着妻子、母亲和进步青年的多重身份,来过这的组织战友都感慨:“这里是陈独秀的家,可这个家如果没有女主人,都不知如何操持。”

这里不仅是对高君曼为人妻子的赞美,更是对她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肯定。

和高君曼结婚的十五年,是陈独秀一生的高光时刻,建树和贡献最多的时期。

高君曼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陪伴陈独秀走南闯北,支持他参加辛亥ge命、二次ge命、五四运动、建立组织等等。

可惜,颠沛流离的生活,透支了高君曼的身体,她不幸患上肺结核。

而一心投入事业的陈独秀,全然不顾生病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养更是撒手不管。

当时,出于对姐姐的感情弥补,高君曼除了照顾自己生育的一儿一女,对前来投奔的两位侄子陈乔年、陈延年,也是倾心照料。

但这些照顾,在陈独秀眼中都是多此一举。

陈独秀反而指责她妇人之仁,孩子就该多吃苦,扔到社会去磨练,过度重视,只会耽误了他们。

长年累月下来,昔日的浓浓爱意,早被陈独秀的固执暴躁,消磨殆尽。

日渐虚弱的高君曼,渴望安宁,不愿再隐忍、妥协,选择结束这段婚姻。

她带着一双儿女去了南京。陈独秀没有丝毫挽留,反倒觉得既然“不合适”,就好聚好散。

自从,两人再无相见。

在生命最后的几年,孤独、病痛、贫困时刻侵扰着高君曼。

这时,她最想念的不是陈独秀,而是家人,尤其姐姐,但她无颜回去。

当年,她不顾后果,硬把姐姐拽出无爱的婚姻,没想到,后来自己也体验了一回这样的处境。

此刻,她也有些许懊恼,痛苦和幸福,到底由谁来定义?

自由和自私,不过一念之间,自己的一意孤行,伤了多少人的心?

1930年,惊闻姐姐高晓岚在痛苦中离世,高君曼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愧疚,强撑病体,带孩子们回去奔丧。

可她的到来并不受欢迎,连高家人都对她嗤之以鼻。

时间没有冲淡一切,反而把恨意酝酿得更加浓郁。

灰头土脸的高君曼,终究没卸下那沉甸甸的愧意。

在姐姐走后的第二年,43岁的高君曼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

由于孩子不在身边,邻居们只能把她草草安葬,连墓碑都没有立。

直到69年后,高君曼的后人才找回她的遗骸,重新安葬。

电视剧高君曼扮演者剧照

高君曼的一生充满争议,她思想独立,追求进步,因志同道合而选了陈独秀,为组织早期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她对陈独秀一意孤行的爱,又带给两个家庭无尽的痛苦,自己也落下个凄凉离世。

也许,高君曼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进步,但又困于现实牢笼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