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一个中国陕北族团建立的囊括陕西山西河南的广域王权国家

发布时间:2025-05-24 13:26  浏览量:10

夏朝是一个来自中国陕北的族团通过武力扩张,建立的一个囊括了陕西山西河南全部面积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是夏后皋之都渑池,也是夏商鸣条之战的发生地。

这要从华夏族的起源说起,数万年前,陕西的旧石器遗址有两个爆发点,一个是汉中地区,一个是榆林地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汉中地区的是西夷族,它们北上到达甘肃,就是神族人的祖先;榆林地区的是巨人族,它们南下到达董志塬,就是鬼族人的祖先。

神族人最辉煌的时期,就是进入了甘肃庆阳的董志塬,在这里与来自陕北地区的巨人族混血后,形成了华夏族。在距今六千年前,华夏族在陕西定边地区的何天池遗址处建都,此即伏羲氏之都成纪,这里是真正的远古天水,现在甘肃的那个天水是汉朝人错误指认出来的。

伏羲氏王朝建立后,开始沿着华池县地区的葫芦河向东扩张,进入陕西延安以及洛川地区,最后在陕西富平的交道遗址处建都,是为伏羲氏王朝的第二都曲阜,又称扶桑或濮阳,此即最早的帝丘。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王朝会出现在陕北地区?因为这里曾经有广袤无垠的大海,史称西海。一定要相信,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西海是存在的,就在陕甘宁地区。不仅西海存在,南海也存在,就在陕西洛川地区。

伏羲氏王朝结束后,进入女娲氏时代,文明中心回到陕西定边地区。当时,鬼族人在陕北发展,神族人在甘肃东部地区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寻找伏羲氏之都扶桑。

然后,鬼族人沿着陕西北山北麓东迁,找到了自己的扶桑,在陕北子洲地区,称穷桑。然后神族人沿着陕西北山南麓东迁,在风陵渡地区东渡扶桑,到达山西,在山西曲沃地区也找到了一个扶桑,他们心知肚明那不是真正的扶桑,似乎应该叫穷桑,但是南方人的口音,让他们读成了空桑。

所以,中国史料里记载的穷桑和空桑是同一个概念,但不是同一个地方。其实是远古时代的神族人跟鬼族人之间的一种另类的一中各表。

穷桑位于西海之滨,在陕西子洲地区,早期这里是匈奴人的祖先鸿族人的地盘,后期被黄帝族团占领,成为轩辕之国。这里至今遗留有九座新石器时代的石城遗址,应该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九丘。

空桑位于山西曲沃地区,这里最初是东夷人的地盘,神族人到来以后,成为炎帝神农氏新扩张的领土。黄帝时代以后,这里居住的是三苗。三苗其实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战蚩尤后曾经征服过山西南部,从那以后,三苗就一直居住在山西南部的襄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地区。

五帝时代,西海的水开始干涸,陕北与晋北的族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于是来自陕北的颛顼,来自晋北的帝喾,他们结盟后向南扩张,逐渐蚕食三苗的地盘。至尧舜禹时代,更是连续对居住在山西南部的三苗用兵。根源就是陕北的的西海日益干涸,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人们急需寻找新的栖息地。其实,陕甘宁地区的西海是在二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内缓慢干涸的,气侯不算急骤变化,比新疆那个罗布泊干涸的速度慢多了。

陕西榆林地区曾经是鱼米之乡,这个榆字实际起源于鱼,为什么鲧的名字带鱼,这个鱼字就是显示了他的来历,是一个鱼国人。夏人的故乡是鱼国,夏人迁徙就是到处寻找有鱼的地方。晋南,河南,鱼比陕西都多。河南的鱼洋村遗址,北京的渔阳,全中国到处的渔羊河地名,都有夏人迁徙的足迹。

中国史书里记载的鱼凫国应该不在四川,而是在陕西榆林地区。庄子有文章说,北冥有鱼。北冥在哪里?史书记载,这里无风而洪波百丈。我确信远古北冥,说的就是陕西榆林地区,只能说,陕北地区在远古时代,这里的水曾经非常大。

西海地区的水为什么会干涸?我以前总认为是因为华夏族爱治水闹的,其实是因为黄河大水长期的泥沙淤积,海床抬升,造成每年汛期流水动力大增,灾害越来越频发,海床抬升到一定程度,大水满溢出去。西海的容水量也越来越少,很多地方露出浅滩,日益干涸。

随着区域水体的面积减少,蒸发量也会骤减,这无疑会影响降水,日积月累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整个西海彻底干涸,变成干旱地区。换言之,西海水体干涸是黄河泥沙淤积造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宿命,不能怨古人治水。

随着榆林地区的水体日渐干涸,人们开始不断向东,向南迁徙扩张,寻找更好的栖息地。山西地区本是东夷人的地盘,从神农氏时代起,就不断有华夏族武装征服过这里。山西绛县居太遗址,应是黄帝之邑涿鹿,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应是小颛顼之都高阳。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此颛顼之国在哪里?在东海之外有大壑的地方,当时应该指的是山西地区的汾渭裂谷。山西的裂谷是很出名的,现在还有很多条,远古时代,在山西襄汾盆地,汾渭裂谷最主要的部分。

东海之外大壑,说明山西地区在远古时代是在东海之外。那么东海在哪里?在晋陕峡谷的吕梁地区。说明当时陕西榆林延安地区就是华夏族人眼中的天地之中。吕梁地区是东海,定边靖边地区是西海,榆林以北的内蒙地区是北海。

当然,历史上,颛顼大帝有两个,老颛顼在陕北,小颛顼在山西。说明陕北族团从颛顼时代起就已经扩张至当时的海外。史书记载小颛顼去海外建国,可以对应陶寺一期,距今4300年,比帝尧时代早两百年,应该是小颛顼的封地高阳。

帝尧的始封地陶丘,应该就是陕西榆林的陶唐都城遗址。这里距离陕西子洲地区的九座石城遗址,也就是远古九丘非常近。本来,远古唐丘也在这里,但是尧时代,他们认为唐丘在更东面的地方。我认为山西祁县梁村遗址,就是帝尧的次封地唐丘,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来的呢?是比对地图比出来的。

唐丘者,汤谷也,阳谷也,夏代的阳谷在山东聊城地区,夏代的商丘在河南濮阳地区,就是夏帝相建都的地方,说明远古的阳谷在商丘以东约百多里的地方。如果五帝时代的商丘是对应山西汾阳的峪道河遗址,则当时的阳谷就是在山西祁县这边。

正好祁县有帝都级别的大遗址,梁村遗址二百万平米,不是帝尧之都唐丘又是什么?唐丘又名唐山,在当时中国的东方,现代中国的地理,唐山也在东方,这难道是巧合吗?

帝尧的始封地在陕北榆林地区,次封地在山西祁县,这是第一次大举扩张。然后史书记载,帝尧一直在对三苗用兵。三苗在哪里?在山西运城地区。说明帝尧在占领晋西北后,开始图谋晋南。起初,他想跟晋东地区的族团结盟,共同对付晋南的三苗,但没有成功。

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帝尧游说许由,说咱哥俩结个盟,一起去干大事,事成之后你当老大。这个事遭到许由拒绝,还到处宣扬,大约是向三苗示好。所以晋东有另一个高人巢父怼他。说明当时帝尧的主张,并不是没有拥趸的。

尧与舜都是华夏族的大战略家,尧时代开始规划图谋晋南,最终建都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是为平阳。舜时代已经开始把扩张的目标转向河南,主要是郑洛地区。至禹时代,就基本上达成了舜时的目标,占领河南全境。所以华夏族来自中国陕北地区,但夏朝的经济文化中心却主要在河南。

陶寺遗址晚期成为了帝尧的都城,史称平阳,期间毁灭过,又重建了。陶寺遗址第三次被灭国己经到了夏代,看是哪一任夏王干的。夏启曾经西征,伐有扈氏;帝杼只听说有东征,没有西征;帝不降有西征,伐九苑。按陶寺灭国在3900年前。

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天文推算及碳14测年等技术手段,将夏朝的年代划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这一结论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框架。

陶寺遗址三期灭国的时间线,可以对应夏代的帝不降西征伐九苑,重新夺回襄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并在山西绛县的周家庄遗址处建都,史称夏都西河。

山西绛县的周家庄遗址,它是二里头文化的。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面积约500万平方米,遗址向南地势缓降,俯瞰涑水河谷地,对岸又有中条山为其屏障,襟山带水,气势磅礴,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遗存的大型遗址。这个遗址比石峁和陶寺都大,不过时间略晚。

帝尧在晋南地区抢占了三苗的地盘,把自己的长子丹朱封在曲沃方城遗址,然后让帝舜在曲沃东许遗址居住,是为姚墟。可是帝舜却在这里排挤走了丹朱,这是后话。此后帝尧继续对三苗用兵,将三苗驱逐至河南西部三门峡地区,这里至今有黄河丹峡,应是尧伐三苗至丹水处。

大禹的父亲在陕北榆林地区治水,后来被陕北人驱逐到山西,在山西生下大禹,大禹又在帝舜的教唆下,跑到河南去治水,打垮了洛阳地区的三苗。帝舜家族趁机占领了河南洛阳地区。洛阳地区就是远古鸣条,帝舜死后葬在这里,夏商鸣条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河南为什么称豫?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涂山氏之国,涂可以通余,也就是豫的发音。另一方面,这里曾经有远古象水。此象水可以通湘,也就是湘水。湖南的那个湘江是假的,河南的那条洛河才是舜时代的湘江。

大禹的父亲鲧来自陕北。最初,他被派往山西柳林地区治水,柳林的坪上遗址,应是黄帝三子骆明的封地骆邑,大禹父亲鲧的故乡骆城。山西柳林地区是远古大夏(西夏)的夏口,后来鲧被人西夏人驱逐到山西翼城地区,是为东夏口,然后就死在那里。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如果晋陕峡谷的吕梁地区就是东海,那么山西的太原盆地、襄汾盆地就是海外。大禹的父亲被驱逐到海外,就是到了山西的襄汾盆地。山西翼城南梁故城遗址,就是夏后鲧死葬之地羽山。翼字头带羽,所以我判断这里就是当年的羽山地区。

夏后鲧是被祝融杀死的。这个祝融是谁?是颛顼的一位曾孙,名叫吴回。吴回的子孙生活在郐邑,应该坐落在山西浍水流域,极有可能是在山西翼城的河沄遗址。大禹的父亲因为在山西柳林地区治水,被陕北人驻逐到山西翼城地区,然后就死在那里,大禹应该是在山西翼城地区出生的。那么大禹治水,他最大的功绩主要是在哪里完成的呢?

远古时黄河在三门峡地区的水道是不通的,黄河大水要经山西翼城走山西晋城地区的沁河进入河南,大禹应该是是从山西翼城地区,向东疏通水道,进入阳城地区,先在阳城县八里坪遗址处建都,是为禹都阳城;再沿着沁河向下至河南济源,最后在河南济源庙街遗址处建都,是为禹都阳翟。

其时三苗在尧舜持续的攻击下,已经彻底离开山西,进入河南西部。当时从三门峡到洛河以西,都被三苗所得,直接威胁到居住在郑州地区的涂山氏,大禹从山西晋城到达河南济源,立即与郑州地区的涂山氏结盟,联手围剿居住在洛河以西地区的三苗,将他们驱逐至陕西渭南地区。大禹在河南禹州称帝,他们的祖先是夏口人,因此称夏后氏。

大禹与郑州地区的涂山氏联姻,夏启就出生在这里。河南禹州的阎寨遗址,应是启都均台。此涂山氏之国,很可能与蚩尤战败后的邹屠氏有关。蚩尤战败后,涿鹿人邹屠氏一分为二,为邹氏与屠氏:此屠氏南下了,到达郑州地区,为涂山氏;邹氏北上了,去了晋中祁县,是为訾娵氏,嫁女给帝喾,就是訾娵氏常仪。

陕北是大禹父亲的故乡,后世的匈奴人认大禹为祖,就好比辽宁人认个努尔哈赤为祖,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夏后氏苗裔,在此建立了一个大夏国。司马迁史记则记载陕北有夏朝王子淳维迁徙来此。无论如何,陕北虽是大禹祖先的故乡,但跟大禹族团建立的东夏已经不在同一个区域。

黄帝陵轩辕台在陕北延安子长地区,赫连勃勃的墓嘉平陵在陕西延安延川地区。延川与子长是邻县,延川更靠南。由于大禹是黄帝后裔,再次佐证了匈奴人王朝跟夏后氏的血脉联系。据说赫连是一个绝色美男,北史多处记载他的美色姿容,现在的影视剧总把他演成一个粗壮蠢汉是不对的。

远古的大夏其实在陕北地区,大禹的父亲鲧来自陕北,大禹则是在山西出生。但是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的的夏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期在河南,中期在山西,晚期又在河南。大禹族团跑到河南去建国,显然属于开疆拓土。

大禹一生回过陕北,在昆仑之北灭了共工国。夏王分封子弟去陕北是很正常的,赫连勃勃就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应该是可信的。

山海经说,共工国在昆仑之北。如果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就是昆仑丘的话,那么延安以北的地区就是共工国。山海经说,共工国有众帝之台。陕西延安以北,子长地区真有至少四座台城,这难道不是铁证?

陕西“四普”发现多处龙山文化石城遗址,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长张华透露,四普在子长县共发现了四处石城或疑似石城遗址,除了金山寺遗址外,还有寨依山遗址、强家沟寨址、圆盖峁遗址等三处。可以确信就是山海经中所载之远古众帝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