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唐法:鲜于枢书法《杜甫魏将军歌》高清完整版欣赏
发布时间:2025-11-14 08:54 浏览量:2
文◎赵磊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其以复古为革新,力图摆脱宋末书法“怒张筋脉”的流弊,回归晋唐古法。
在这一书法变革运动中,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成为“托古改制”书法革新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与赵孟頫相比,鲜于枢的书法影响略逊,有关其书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专门研究相对有限。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民,又自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箕子之裔等,渔阳(今北京蓟县一带)人。
他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簿,但未及到任便逝于钱塘。
鲜于枢素有“河朔伟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人称“髯公”。
他性格豪放,酒酣作字,奇态横生,这种慷慨豪迈的气质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书法风格。
在书法渊源上,鲜于枢走的是由唐溯晋之路。书法既有晋人的韵致,又具唐人的法度,最终形成个人独特面貌。
尤其在他的草书创作中,唐人影响更为显著,明代莫云卿评价其“行草则伯机古劲,类唐人”。
《杜甫魏将军歌》卷(以下简称《魏将军歌》)为鲜于枢草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书录唐代杜甫诗《魏将军歌》。卷末尾款署“右少陵魏将军歌 困学民书”,钤“渔阳”朱文印、“鲜于”朱文印、“白几印章”白文印、“困学斋”朱文印。
鲜于枢的用笔以中锋为主,讲究骨力,喜用狼毫,强调笔画的圆劲饱满。
在《魏将军歌》中,这种用笔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运用“回腕法”书写,笔法婉转遒劲,气势雄伟跌宕。
与同时期的赵孟頫相比,鲜于枢的用笔更为纵肆放逸,少了几分含蓄内敛,多了几分奇态横生。
袁褒在《书林藻鉴》中评价:“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这种对唐代草书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使鲜于枢的草书在元代书坛独树一帜。
鲜于枢书法《杜甫魏将军歌》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