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区崔黄口、大碱厂、大良、下伍旗地名由来 🔝
发布时间:2025-05-22 04:12 浏览量:13
崔黄口,原是一个古老集镇。建于宋辽对峙时期。因地近辽运河,为祈求安顺,取名吹风口,后演变为崔黄口。另说,以崔、黄二姓得名。汉属泉州县。北朝魏时属幽州,太平真君七年(446)“省泉州入雍奴”,属雍奴县。境内的大宫城曾为雍奴县治。周、齐时属幽州渔阳郡。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州,属幽州总管府。太宗贞观时分十道,属河北道。玄宗开元间属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属武清县。
大碱厂,明永乐时,由山西移民苗姓等成村。因土地贫瘠含碱,故名大碱厂。明代,在碱厂村周围相继形成了王官屯、刘庄、谭庄3个小村。王官屯在1948年前后并入大碱厂,刘庄、谭庄在1950年代中期并入大碱厂,名称沿用至今。
大良,是由良姓定居建立的村庄。隋末,良姓兄弟两家迁此成村,得名良屯。唐朝初年,弟弟一族迁出另建村落,称小良屯,原村称大良屯,后分别简称大良,小良。清代,大良为武清县八镇之一。大良村东北部曾有一座永济寺古塔,为明代重修,塔上石额镌刻有“隋唐古物”字样,1964年倒塌。名称沿用至今。
下伍旗,是清代被圈为旗地而定居建立的村庄。
辽、金、元代,此地为潞河漕运的一处码头。明永乐时,山西薛姓移民迁入立村,得名薛家庄。清顺治时,被圈为旗地,属清代八旗中的下五旗,遂改称下五旗。民国时,五衍变为伍,下五旗、下伍旗并用。1940年前后,因村内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大安寺,被柳世平改称为大安镇。1948年天津解放后,恢复为下五旗。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人仍习称大安镇,下五旗的称谓写法,也仍在使用,直到60年代初改为现名。名称沿用至今。
对地名由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帮忙查找。
- 上一篇:聊聊那个年代的工会和那些轰轰烈烈的工会活动
- 下一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三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