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关东地区的称谓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5-10-03 13:11 浏览量:2
◇李治亭 、田禾、王昇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称“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今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
《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在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考之史实,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少数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纪》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楷矢石磬,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述,已超出冀州等四川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的。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载:“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西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的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衰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两汉时期,继承燕、秦之制,除仍设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都设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其中,苍海郡仅设2年即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将真番、临屯两郡分别归并到玄菟、乐浪郡。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置于辖境之内,特别是把今朝鲜也分其地为四郡,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这表明,两汉时对东北的行政管理进一步扩大了。以后,历朝不断扩大管辖范围,郡县州道设置也越来越多。随着郡县制的巩固和完善,自然也促进了东北区域的最后形成。
就地区名称而言,自秦汉以降,直至明中叶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地区的总名称,惟辽东、辽西两郡之名沿用已久,以辽概指今辽宁而已。前述“东北”只具方位含义,而燕秦以后,逐步在今三省分设郡县,但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不同处,行政区划各异,就是说,尚未统一起来,也就难用一个名称涵盖全地区。作为一个地区,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诸方面形成大致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名称不过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界定。我们看到,从远古以“东北”方位泛指,再演变到具体的辽东、辽西,实际是一个地区的两部分,故后人合辽东西统称今辽宁省地为“辽”。这又与行政区划建制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说,没有行政区划就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区域。
燕国在今辽宁设郡,对东北区域的形成来说,无疑具有开创意义。秦汉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北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秦汉的设置,推行郡县制。这些郡县(州),都设置在今辽宁省境及朝鲜部分地区,而不及吉林和黑龙江省。对生活在现今吉黑两省与今内蒙古东部的东西各族、鲜卑、乌桓等民族,另设东夷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等管辖。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维持着安定的局面。
从隋唐,中经辽金至元,约700多年,是东北区域形成与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就是中原王朝对东北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两省发展,并使全地区的行政区划完善起来,从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对全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代王朝,对全地区的发展尤有特殊的意义。
隋存在时间不过30多年,对东北的建材不明显,仅设北平郡与辽西郡,其辖境从今河北省东北部至今辽宁西部地区。因为与高句丽处于战争状态,隋对东北的行政管辖有限,高句丽没灭,而它自身却短命而亡。唐继其后,国力迅速强大,最终灭亡了高句丽,而且把行政建置推进至黑龙江流域,开创了区域发展的新时代。
高句丽是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被灭掉的。当年十二月,唐即设安东都护府,恢复中央对辽东故地的行政管理。不仅如此,而且将府治设在平壤,汉江以北、东达日本海的今朝鲜北部疆土归入中国的版图,置于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下。但这种局面未能持续多久,随着府治的不断内迁,辖境也渐渐缩小。上元三年(676年),将府治自平壤迁至今辽阳市旧城,再迁至新城(今辽宁抚顺高尔山旧城),以后,又迁至幽州、平州、燕郡,直至迁到辽西故城,亦即隋朝的辽西郡,约当今辽宁又是大凌河东王民屯附近。安东都护府治的屡次内迁,最重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放弃了中国应领有的今朝鲜北部的疆土,退回到汉魏时辽东郡的辖境,沿袭了唐以前历代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权。
在今辽宁西部地区,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是契丹人聚居之地。唐朝在这里分设营州都督府与松漠都督府,其下各设所属契丹州,共有17个。严格地说,在契丹聚居地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实始于唐,表明契丹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已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同时,也与东北区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奚族居住的老哈河流域,设饶乐都督府;在霎族居住的今西拉木伦河以北,至大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分置真颜州、居延州,今属内蒙乌珠穆沁旗一带。而在室韦诸部落居住区所设行政机构已深入到今黑龙江省腹部。据考定,室韦部落的主要居住区是在嫩江流域。约至唐中后期,在这一地区设室韦都督。尤有重大意义的是,唐自建国初,至中期,先后在黑龙江流域鞅羯人的居住区设置管辖机构。举其要者,如,著名的黑水都督府,即设在黑龙江下游黑水鞅羯所在地区;忽汗州都督府设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与镜泊湖之地;越喜州都督府则设在今俄国滨海地区东南的沿海一带。当渤海国建立后,其国王受唐朝敕封为渤海郡王,成为唐管辖下的东北地方政权。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原黑水都督府所辖之地,直至辽东地区都并归为它的属下。
我们看到,在唐统治时期,特别是灭亡高句丽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础上,对今东北三省包括吉黑两省西部的内蒙部分地区,全面进行政治建制,系统而完备,远远超过了唐以前历代建制规模和水平。后虽归并于渤海国治下,却仍然是唐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对今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政治建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但此时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名称,就是说,还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的区域名称。
这种情况,到了辽统一北方的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今三省看作是一个大区域。这从辽代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映。据《辽史·兵卫志》载,分设“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其《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置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置职权和机构。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比起建制虽属完备而名称各异的唐代,的确是一个进步。它表明,辽金人已把同处一个地理方位的今辽、吉、黑三省视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的“东北”列为机构建置名称。这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的新飞跃。
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金人的东北区域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如《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部分也。”这里提到的“东北”,恰恰是从如今之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正如已故的东北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麟先生指出:“方位之称,原有辨方正位之义;区域之设,更为建宫施政之准。”地理之义,首在辨方位,很久以来,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据传,庖牺制八卦,把“东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周礼》已把当时称为幽州的今河北省东部及今辽宁西部的北镇与医巫间山,统称为“东北”。后随着疆土的扩大与开发,“东北”的涵盖面愈广,最后已将现今辽吉黑三省都概括在“东北”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元以前各王朝政权在这里相互承袭设官建制,并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自辽始,以区域分划,设官而治,才将原为地理方位之名,概括为区域之名。
应当指出,东北还有个别名叫“辽东”。前文已说明,自战国时燕国首建辽东郡,秦汉因之,魏晋承袭不变,因此辽东一度成了东北的代名词。所谓辽东之义,释辽为遥远之意,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有辽西之称,是与辽东对应,处辽东之西。汉代辽东郡辖境较广,全有今辽宁省之地。这样,全辽之地可以代指为东北。其后,建制设官,不断向北部地区扩展,辽东就不足以概括整个地区,而“东北”遂成为全地区之名。当“东北”之称出现后,辽东或简称辽,也只限于历史上所辖范围,不再具有东北区域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