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诗词中的贺知章

发布时间:2025-09-25 13:27  浏览量:2

作者 斯玉梅

一千四百年的月湖,是宁波城市的母亲湖,也是浙东学术文化的摇篮。在历代诗人们的笔下,月湖还有其他的名字“西湖”“镜湖”“鉴湖”……而“鉴湖”得名的由来,则和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有关,因为有贺知章在月湖读书归隐的传说。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明州知州莫将在月湖柳汀建逸老堂,最初是纪念贺知章和李白,后几经变迁,改为贺秘监祠,专祀贺知章。莫将还写了一篇《逸老堂记》解释建堂的原因:“(明州)真淑气蜿蟺扶舆、磅礴积郁之地,宜有魁奇才识之士,必季真乃当之。而四明之人,初不以季真为乡人。”大意是人杰地灵,宁波有地灵,还需人杰,非贺知章莫属,而宁波人最初并不认为贺知章是宁波人。自从贺秘监祠矗立月湖之后,贺知章成了宁波人的精神偶像,贺秘监祠则成了宁波城市的网红打卡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知章文化。

而月湖诗词,就是感受知章文化的绝佳载体。近年来,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先后邀请专家整理出版了《天一阁·月湖历代诗词汇编》《天一阁·月湖诗词精选注释》,从浩瀚文献中搜集了从北宋至民国近一千五百首月湖诗词。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诗词近十分之一与贺知章或贺秘监祠有关,也可以说贺知章是游览月湖的诗人凭吊最多的一位先贤。今天我们就透过这些与贺知章有关的月湖诗词文章,领略这位高逸洒脱、可敬可亲的“四明狂客”的独特魅力。

0宁波人的精神偶像

南宋状元丞相吴潜担任宁波地方长官时,于开庆元年(1259)重修贺秘监祠,并撰写了《重建逸老堂碑记》。如果说之前宁波市长莫将建贺秘监祠,给宁波人树立了精神偶像,市长吴潜则对前来拜谒贺秘监祠的读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有天地以来,上下数千百年,其间据权位,擅势利,呼吸福祸,顾盼荣辱,以狂走盲趋一世之人者,不知其几矣。未几,声消迹灭,影响无闻,甚者流腥遗臭。……乃若孤标劲节之士,身没而名愈彰,千载之下,虽渔人樵子亦为之兴起,不以时迁世换而二其心也。为士者宜知所择矣。”为人为官,做玩弄权术炙热一时之人,还是傲然风骨保全名节之人,读书人是要知道该如何选择的。

而一代代的宁波读书人,在拜谒贺秘监祠时,的确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千秋不死惟贺监,品行文章人共鉴。湖亭有庙一谒公,苍虬之松多旁站”(清·陈梦莲《同酌月湖亭上》);“独羡尘埃辨谪仙,又逢秋水识髫年。唐朝二李殊杰出,知人之哲千秋传”(清·朱釴《怀贺秘监》)……这位唐代的大诗人、大书法家,仕途顺遂,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正三品),人们仰慕贺知章的才华,更钦佩他的为人,而对诗仙李白和神童李泌的大力举荐,更让人敬佩他的眼光和提携后进的气度。“遗像清高望俨然,青门饯别记当年。取龟才共长安醉,骑马俄归剡曲眠”(清·倪象占《谒贺监祠》),贺知章一生近乎完美,历经大唐最繁华鼎盛的岁月,晚年主动请辞归隐,唐玄宗赋诗送行,太子率百官饯别,可谓极尽殊荣。

于是,“高尚不愿求仕进,愿还乡里葆天真”(清·徐时栋《谒秘书监贺公祠有感》)的贺知章,被看作人生的导师,“贺监芳名超碧落,逍遥世外予师焉”(明·陆继魁《奉陪吴光禄、周尚书、万都督集湖上》)。而月湖的清风明月也因贺知章多了几分哲思,“至今湖上有光辉,清风明月供探讨”(明·董守谕《同文虎谒逸老堂》)。“饷客清风无尽藏,可人明月不论钱。爱闲闻取身顽健,逸老祠旁理钓船”(南宋·史弥宁《南湖静寄》),贺秘监祠已然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超然物外,恣肆洒脱。

城市的网红打卡点

近千年间,贺秘监祠作为月湖和宁波城市的网红打卡点,“吞吐湖光,以据十洲岛屿之胜,而云烟月露,徘徊于斗牛之间者,尚想先生之风可陟也”(元·刘仁本《贺秘监祠堂碑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仰慕先生高风的学子。白天的贺秘监祠,“过客联镳到此间,往往瞻拜不能去”(清·陈铭海《逸老堂怀古》),来拜谒贺知章的游人车水马龙,不忍离去。到了夜间依然有人前来拜谒,“何当月出沿堤去,逸老堂前拜季真”(清·范永澄《雨后同李大月波、家文虎虹桥闲眺》)。月湖的夜晚,游人散尽后是寂寞的,但因为贺秘监祠,天上的明月也显得无比多情,“空留岛屿归鸥鸟,无复笙歌劝酒杯。独有贺公祠畔月,夜深依旧照苍苔”(清·陈权《月湖眺望》)。

人们喜欢到贺秘监祠,和月湖位于市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关。宁波地方志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今鄞县句章乡小溪之马湖,有洗马池故迹,世传以为贺监旧宅。耆老谓贺监始居于此,后徙剡川。”清同治《鄞县志》记载:“贺秘监书楼在响岩。贺秘监钓台在响岩高尚泽。”洗马池和响岩位于今天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不仅位置较远,而且贺知章故宅已难觅踪迹,来月湖却方便多了,“骑马归来曾建宅,响岩故址杳难即。独留踪迹镜湖头,堂开逸老长流泽”(清·范永澄《逸老堂双柏同蒋三和胡侍御韵》)。

不仅本地的游客,远道涉海而来的日本遣明使,也把贺秘监祠当成必来之处。明代最后一位日本遣明正使策彦周良,在《策彦入明记》中写道:“六月二十九日,巳刻携三英、宗桂游月湖。月湖乃贺知章曾游地也,有知章庙。庙门榜‘唐贺秘监之祠’六字。入门则庙堂森严。中央塑秘监像。”“七月廿一日,次游月湖,诣会泉大人……且复和前韵:‘鉴湖孰与月湖清,此去他时要记行。为慕贺公终老地,几回屈指算游程。’”在策彦周良心中,月湖是贺知章终老之地,十年一次的遣明使团,游览月湖贺秘监祠必然成为行程的重要环节。

引以为荣的邻居们

自宋代以来,环月湖而居的多为簪缨鼎盛的世家大族。这些贺知章的“邻居们”,更是以与贺知章为邻而荣。南宋时期,大学士楼钥家住月湖南岸,把自己返乡时的喜悦比作贺知章辞官归乡时的心情,“万顷平湖一苇杭,此归喜似贺知章。上恩赐与西湖曲,遂老吾家归照堂”(《贺监湖上》)。曾在明天顺年间当了整整十五年刑部尚书的陆瑜,被誉为“国家名法臣第一”,他家住月湖西岸,正好与贺秘监祠对门相望。陆瑜现存唯一一首月湖诗,写的正是贺知章,“春水微茫春草新,庙亭花发鸟声频。黄冠一曲瞻遗像,明月三洲仰昔人。故宅已怜为传舍,敝庐犹喜托芳邻。年来幸遂归湖愿,为向先生一荐蘋”(《贺监祠》),他以与贺知章为邻深感自豪,也为当时贺秘监祠一部分已作驿站感到惋惜。退休后的陆瑜正如清代《甬上耆旧诗》中对他的描述:“公家在月湖。晚年鹤发曳杖,逍遥十洲间,为诗吊贺季真。”

天一阁主人范钦,退休的兵部右侍郎;和好友张时彻,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都住在月湖。两人常常泛舟湖上,借敬贺知章浇胸中块垒。他们的另一位好友,明万历年间全国三大布衣诗人之一沈明臣,在回忆两位好友生前时写下:“张尚书、范侍郎,昔曾举酒酹知章。湖光月色宛然在,不肯留连葬北邙”(《张孺宗月湖夜舫醉歌行》)。清代宁波文人孙家谷,当得知好友理宰道士要搬到月湖住,更是忙不迭地写诗祝贺:“桐帽棕鞋自在身,风流贺老许为邻。”(《赠理宰道士移住月湖》)

月湖东边曾有游仙庙,也是用来纪念贺知章,相当于贺秘监祠的分庙。明代的时候家住月湖的葛世振专门写了一篇《游仙庙记》,从仙学、仙眸、仙史、仙墨、仙饮、仙讽、仙品、仙谈、仙友、仙音等方面分析贺知章,得出结论“则公诚仙矣。……此游仙之所以名庙也”,并由此感慨:“余家故庐相距咫尺,登堂拜公服,公目不瞬剑阁之烟岚,耳不震渔阳之鼙鼓,而惟挹澄波于一曲,沃明月于千秋,敢假公半枕作游仙之梦……”,妥妥的贺粉一枚!

贺秘监祠前的双柏

柏树因自身特性与文化象征的双重作用,常被种植于古建筑前,历经岁月成为重要的景观和文化象征,如成都武侯祠的古柏、晋祠的卧龙柏、天童寺的唐柏等。贺秘监祠前曾有两株三百年的古柏。明代遗民、甬上名士高宇泰编纂鄞县(范围相当于今海曙区、鄞州区、江北岸)史上第一部县志——《敬止录》时,写了一篇《贺秘监祠记》:“祠建于洪武戊午,至庚申之春,静轩唐处士手植双柏于庭。经今宣德甲寅,五十余载,而双柏轩昂魁伟,森翠挺秀,方之鄞城,诚罕见者……今双柏又已二百五十年,柯铜根石,正当如少陵所咏孔明庙中物。”自明洪武十一年(1378)种下的双柏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左右,已有三百年,不仅是宁波城内一大景观,更是贺知章精神的象征,俨然杜甫诗中所写诸葛亮庙前的古柏。

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的宁波人胡文学,在《贺祠双柏》诗中描绘了双柏的样貌,“祠中柏树山中鲜,一树奇离一树偃。屡经冰雪两湖深,曾阅蓬莱几回浅。有如二叟日相依,相对如摩铜狄归。枯干不殊鲐背瘠,疏叶还同鹤发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双柏俨然两位相伴相依的老者。于是作者“摩挲双树踌躇久”,不由感叹:“此是泰山庙中物,何时得为秘监有?”天一阁范氏后人范永澄的和诗《逸老堂双柏同蒋三和胡侍御韵》,则是将双柏置于周遭的环境中来描写:“碧柳秾桃绕月堤,汀洲掩映清涟漪。中有古树双突兀,挺然覆压当高祠。”月湖明媚的春色,更显出古柏的肃穆苍然。

清代藏书楼“二老阁”主人郑性,也有一首写双柏的诗《和曾梅厅学博咏四明贺监祠柏次韵》:“倏忽虬龙隐,须臾今古经。瑟希春暮客,观化益心冥。”暮春时节,形似虬龙的双柏,仿佛穿越今古,令人心境空冥。而到了秋天,无边秋水,夕阳啼鸦,此时徘徊于双柏之下,更让人有古今兴废之感:“逸老堂圮秋草凄,鉴湖波涨秋烟迷。踯躅祠前双柏下,傍人止有晚鸦啼。”(清·朱釴《怀贺秘监》)

诗人们还记录了贺秘监祠前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赛龙舟、迎神送神、社火、闹龙灯……

1992年冯骥才先生回老家宁波举办画展,曾出售画作,所得款项20万元用于修缮贺秘监祠。2013年,宁波市文联将贺秘监祠辟为宁波“文艺之家”。2023年,经过新一轮修缮,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入驻贺秘监祠,举办了众多高品质、高规格的展览和文化活动。2024年,正值贺知章逝世1280周年,宁波市文联原主席、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郁伟年先生撰写《再修贺秘监祠记》,并举办了贺知章铜像暨《再修贺秘监祠记》石碑落成揭幕仪式,宁波诗社成员纷纷写诗庆贺,堪称甬上文化盛事。2025年3月,“月湖书院”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贺知章与宁波关联的考辨研究,引发与会听众热议。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人(今杭州市萧山区),也有研究者认为,贺知章不仅游历过四明山、东钱湖,还曾在宁波讲学、隐居。而在宁波持续近千年的知章文化热,以及这股热潮对形成宁波城市精神、性格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这也正是宁波罗城保护焕新过程中,对城市文化基因的解码和焕活。

8月7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25“贺知章·文笔峰会”在萧山召开。被聘为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的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作协诗歌专委会主任、上海语文学会会长林在勇先生认为:“杭州萧山牵头成立贺知章研究会,有助于推动杭、绍、甬共同研究弘扬知章文化。作为宁波月湖后人,林家七百年与贺秘监祠毗邻相望,深切感悟到贺知章晚年游历居留宁波,对于甬上人文学脉之启承、明州城市精神之塑造的非凡意义。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文化增量,是守正创新,在诗歌文化上做出我们时代的创造,像文化先辈那样贡献于时代和我们的家乡。”林在勇先生数次到访月湖,关心家乡文化建设,还专门为月湖撰写了三副与贺知章有关的楹联。

行文最后,就用吴潜的《贺知章画像赞》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表达对贺知章——我们共同的精神偶像的景仰:

“山林之士,去不可挽。市朝之士,出不知返。矫矫先生,高眄远视。可仕则仕,可止则止。粤惟二疏,辅导汉元。作其即位,旋以飄然。……狂非真狂,醉非真醉。诗侣酒徒,亦复尔尔。四明之阳,月白山空。平湖万顷,今古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