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女民兵王米佳:辞空姐圆军旅梦,俩妈托底护小家
发布时间:2025-09-10 16:43 浏览量:2
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震撼开场。
女民兵方队迈着掷地有声的正步走过观礼台,队列中90后姑娘王米佳目光如炬,没人知道,她贴身口袋里藏着张卷边的照片——那是3岁儿子咧嘴笑的模样,是她半年封闭训练里,偷偷拿出来看了无数次的“精神支柱”。
王米佳的“军人魂”,是家里长辈用故事喂大的。
爷爷是打过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胳膊上一道深疤,是当年跟敌人拼刺刀时留下的;父亲曾是炮兵,三次荣立三等功,六张嘉奖令叠在抽屉里,边角都被王米佳摸得发亮。
2015年,她从蓟县渔阳中学毕业,考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空乘专业,1米72的身高、清秀的长相,加上练过礼仪的优雅气质,老师同学都说:“米佳以后准是个受欢迎的空姐。”
可2016年征兵公告贴出来那天,王米佳把空乘专业的笔记往抽屉里一塞,直奔征兵点。
朋友劝她:“空姐能飞遍国内外,薪水高还轻松,你这是图啥?”她攥着爷爷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衣角说:“我想试试爷爷说的‘站成一排像钢铁’的样子,想跟爸爸一样,为国家做点啥。”
就这么着,她成了一名武警战士,每天清晨的出操、深夜的紧急集合,比在空乘学校练微笑、走仪态累得多,可她从没跟家里喊过一句苦。
2019年建国70周年阅兵选拔启动,王米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一路闯过体能测试、队列考核、心理素质评估,硬是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了女兵方队的一员。
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手握钢枪听着国歌响起,正步踏在长安街上的那一刻,她后来回忆:“心跳跟鼓点撞在一起,突然就懂了爷爷说的‘荣耀’,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踩在脚下的。”
那些阅兵时的照片、训练日记,她至今锁在带密码的箱子里,逢年过节会翻出来,给儿子讲“妈妈当年走过天安门”的故事。
2020年退役后,王米佳没回民航业,反而加入了天津蓟县的“盘山英雄民兵班”。
这可不是普通的民兵组织,1942年就由村民丁福顺等人创建,当年跟着八路军打游击、送情报,好几次击退过敌人,村里老人提起这个班,都竖大拇指说“是咱这儿的骄傲”。
王米佳白天在单位做行政工作,晚上就往民兵训练点跑,练队列、学战术,有人问她“都退役了还这么拼干啥”,她笑着说:“穿上过军装就不一样了,国家要是需要,我得随时能上。”
2025年3月,当阅兵选拔的通知再次送到王米佳手上时,她却犯了难。
此时的她已经结婚生子,3岁的儿子刚上幼儿园,每天睡前都要抱着她的脖子说“妈妈陪”;老公在国企上班,经常加班到深夜,根本顾不上家。
要是去北京封闭训练半年,孩子怎么办?王米佳连着几晚没睡好,直到一天早上,婆婆端着热粥过来,跟亲妈一起说:“米佳,你别愁,娃我们俩带,你爸负责买菜做饭,家里啥都不用你管,你就安心去圆你的阅兵梦!”两位老人的话,像颗定心丸,让她瞬间红了眼。
揣着家人的支持,王米佳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今年夏天的北京格外热,训练场地表温度常常超过40度,厚重的作训服穿在身上,没多久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像块湿抹布。
为了让整个方队的横线、斜线、纵线齐得像用尺子量过,她们每天要重复几千次踢腿、摆臂的动作,王米佳的脚踝肿得像个馒头,穿作战靴时得咬着牙往上套,可她从没请过一天假,实在疼得厉害,就趁休息时用冰袋敷一会儿,转头又站回队列里。
身体的累能扛,心里的牵挂却熬人。每天训练结束,王米佳回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家里视频。
有时候儿子对着屏幕喊“妈妈抱”,她只能强忍着眼泪说“宝宝乖,妈妈很快就回去”;挂了视频,她就坐在床边,拿着儿子的照片看半天,把思念都藏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她准会第一个站在训练场上,眼神依旧坚定。
9月3日受阅那天,当王米佳跟着方队走过天安门,听到观礼台上的掌声时,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阅兵结束后,她跟着区武装部的领导回蓟县老家,刚到小区门口,就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社区居民早就在门口等着了,20多位退休教师还连夜做了条横幅,红底黄字写着“铿锵玫瑰载誉归,社区因你更光辉”。
当婆婆和亲妈抱着儿子走过来时,孩子盯着穿军装的王米佳看了几秒,突然伸开胳膊喊“妈妈”,扑进她怀里。
王米佳抱着儿子,感受着小家伙软软的身子,眼泪再也忍不住,滴在儿子的衣服上。
这一刻,半年的思念、训练的苦累,都化作了满心的温暖。
现在的王米佳已经回到工作岗位,有人问她两次参加阅兵,最骄傲的是什么?她没说天安门的壮观,也没说自己的坚持,反而提起了家里的两位老人:“要是没有我妈和婆婆帮我守着小家,我哪能安心去追自己的梦?”
其实大家都懂,像王米佳这样的“铿锵玫瑰”能在前方绽放,背后总有家人悄悄撑起一片天。
这份“你为国奉献,我为你守家”的双向奔赴,才是最动人的家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