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大曾计划在广州举行,后为何又改为上海?

发布时间:2025-07-20 02:31  浏览量:1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后,中共中央局于同年11月明确提出,党的二大将于“明年七月”召开,这体现了建党初期对组织建设的紧迫感。

但会议地点的确定却经历的一番波折。

二大会址

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时,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被迫转移。基于安全考量,中央局最初计划将二大选址广州——这座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根据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然而,随着孙中山与陈炯明矛盾的公开化,广州局势逐渐复杂化。中央局预判到国民党内部可能爆发冲突,遂派遣陈独秀、张国焘前往实地考察,并借机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陈、张二人抵达广州后,经过调研认为,广州已非理想的会议场所。尽管孙中山的革命力量仍在,但陈炯明的潜在威胁使局势充满变数。

二人建议:中共二大应继续在中央局所在地上海举行。

但是,中央局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租界势力严密监控下选定安全会场。

此前,陈独秀寓所(渔阳里2号)和李汉俊寓所(望志路106号)均已被租界当局搜查。

一大代表李达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寓所纳入了视野

这处石库门建筑地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地带,前后门连通的布局便于紧急疏散,且毗邻中共创办的平民女校,遇紧急情况便于撤离。

尽管如此,鉴于一大的教训,中央局仍不敢掉以轻心制定了严格的安保方案:

会议以小组讨论为主,三次全体会议分别安排在李达寓所及租界其他隐蔽地点,且每次会议均更换场所。

李达夫人王会悟回忆,当时未设置正式会场,代表们仅用两个木箱铺红布作为会议桌,十余张木凳围成讨论区,作为简陋的会场。

顺便说一句,王会悟就是中共一大召开时,建议会议转移到她家乡嘉兴南湖之人,她还负责在红船上望风。

少女时代的王会悟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辅德里625号悄然举行。来自全国的12名代表齐聚一堂,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尽管人数不多,但较一大时的50余人已有显著增长。

出席者包括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蔡和森、谭平山等,以及许白昊、李震瀛、施存统等早期工运骨干。

会议选举产生了党的首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当选为委员,正式确立了中央领导机构。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值得一提的是,二大通过的党章特别强调纪律建设,规定党员“泄露本党秘密”等行为将被开除党籍。这种严格要求,成为中共在白色恐怖中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石库门建筑风貌,成为见证历史转折的红色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