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讲坛带读者聆听青春与信仰的百年回响
发布时间:2025-11-23 18:26 浏览量:2
11月22日,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静安讲坛”在静安区图书馆后四楼报告厅举行,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心散文奖得主陈晨,以《从渔阳里出发》的创作为主线,带领读者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渔阳里,聆听百年前热血青年的青春之歌。
“老渔阳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这两条弄堂相距不足百米。”
在讲座开篇,陈晨直接点出新老渔阳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坐标。她说,连接新老渔阳里的“共产主义通道”,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早期的传播与革命实践。
陈晨在与读者分享《从渔阳里出发》的创作历程时还说道,从《新青年》的创刊与演变,到陈独秀、李大钊的思想启蒙与革命实践;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各地青年团组织的联络建团;从外国语学社学员远赴苏俄留学的艰险征程,到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共青团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的历程清晰且完整。
在《从渔阳里出发》一书中,陈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八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的人生轨迹:为理想立誓“等到大家有饭吃再回家”的俞秀松;以极致专注完成经典译作,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出身富裕捐出6000大洋留学经费支持革命的金家凤;“带着药罐”坚持斗争,30岁从容就义的叶天底,他们以热血与生命展现青年担当……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人和事,在她的叙述中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在回答读者关于如何以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学习红色历史的提问时,陈晨表示,百年前那群青年在迷茫中探索、在失败中坚守的精神,正是今天青年面对时代课题时可贵的精神资源。渔阳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坐标。陈晨还鼓励大家要通过“历史与当代对话”的方式更加积极地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记者:邢蓓琳
图片:邢蓓琳
视频:楼英俊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上一篇:乡镇街园区“一把手”周记【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