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一位汉室后裔,受到曹魏重用,却帮助司马懿上台!
发布时间:2025-11-14 12:46 浏览量:3
在汉末三国时期,汉室后裔依然活跃在历史上的大舞台。比如大家熟悉的刘备、刘表、刘璋等人,都是汉室后裔。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刘放,虽然不是一位诸侯,但是,他在曹魏可谓是颇受重用,甚至在曹叡临终之际帮助司马懿成为了辅政大臣。
一
具体来说,刘放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燕剌王刘旦之子)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东汉末年,刘放这位汉室后裔曾在郡中担任纲纪官吏,被举为孝廉。因为天下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前去依附他。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成功平定冀州。面对这一情况,刘放劝说王松归降曹操。对此,王松照着他的意见去做了。恰逢曹操在南皮县讨伐袁谭,写信召唤王松,王松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附了曹魏。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刘放替王松写了答复曹操的信,文辞很是华丽。曹操既很赞赏,又知道了他劝说王松的那番议论,因此征召了刘放为官。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刘放和王松一起到达曹操处,曹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班彪依附窦融而劝河西归汉”,也即刘放深受曹操的欣赏。于是,曹操任命刘放参司空军事,历任主簿记室以及郃阳、祋祤、赞县三处县令。当然,因为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所以刘放一开始的存在感不是太强。
二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魏国初建,刘放与孙资俱任秘书郎。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继位,刘放、孙资转任秘书左右丞。几个月后,刘放转任秘书令。后来,魏国改秘书为中书,刘放任中书监,加给事中,赐爵关内侯,同中书令孙资一同处理朝政。对此,在笔者看来,刘放、孙资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因为伴随在皇帝身边,所以实际的权力可不小。
因此,公元222年(黄初三年),刘放虽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却能够进爵魏寿亭侯。公元226年(黄初七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刘放、孙资二人更加被宠信,同加散骑常侍。刘放进爵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放擅长写书信和檄文,曹操、曹丕、曹叡的诏命文书,很多都是刘放所为。公元233年(青龙元年),孙权与诸葛亮联合,打算一起进攻魏国。魏国的边境士兵缴获孙权的书信,刘放于是改写信中言词,从而将其改写成孙权想要归附曹魏的意思,然后将其封好送给诸葛亮。
对此,诸葛亮虽然没有情易相信,却还是将信抄给吴将步骘等人,孙权看到后,怕诸葛亮怀疑他的合作诚意,费力做出解释。因为刘放的破坏,这一次蜀汉东吴的联合没有对曹魏构成太大的威胁。
三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司马懿平定辽东,刘放、孙资二人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导致刘放、孙资更愿意支持司马懿。同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打算招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
曹叡临终之际,显然更加相信曹宇等宗室将领。不过,这也意味着司马懿等士族会被排除在外。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放、孙资劝说曹叡,意思就是燕王曹宇不具备担任托孤大臣的能力。紧接着,刘放、孙资又竭力陈述应该迅速召回司马懿,以维持护卫皇室。曹叡接受了他们的意见,随即给刘放黄色专用纸让他书写诏书。
最后,在刘放、孙资的劝说下,曹叡独召曹爽、刘放、孙资以及赶回的司马懿同受诏命,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刘放、孙资各增邑300户。刘放并前共1100户,封爱子一人亭侯,次子骑都尉,余子皆郎中。
公元245年(正始五年),刘放任骠骑将军,仍领中书监。公元246年(正始六年)刘放、孙资均以年老让位,每月朔望之日仍以列侯的身份上朝。直到250年,刘放才病死,他目睹了高平陵之变,没有他的“帮助”,司马懿家族也没有机会篡夺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