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村名由来里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5-10-24 05:14 浏览量:7
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就像两本摊开的史书,书页里写满了大大小小村庄的名字。
为啥叫“香河”呢?这得追溯到辽代。那时候,这里水网密布,河渠纵横,水里长满了芰荷(就是茭白和荷花)。每到夏秋时节,荷花盛开,香气顺着河道飘散,整条河都闻着香喷喷的,所以就有了“香河”这个诗意的名字。县城所在的淑阳镇,自然也沿用了这份清香。
要说香河县里村名有来头的,可真不少。咱就按着历史的脉络,慢慢捋一捋。
[烟花]跟着历史人物走的村名
在渠口镇一带,好几个村名都跟东汉的一位好官——渔阳太守张堪有关。张堪是位能臣,不仅在任期间让北方的匈奴不敢轻易来犯,更懂得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在渔阳院村一带建过别墅,所以村子就叫“渔阳院”了。更了不起的是,他带领百姓开凿水渠,引水种稻,那片水渠的入口处,形成的村落就叫“渠口”。他还鼓励大家种梨树,于是又有了“东梨园”和“西梨园”村。你看,一位将近两千年前的父母官,勤政爱民的事迹,就这么通过村名一代代传了下来。
安平镇的“安平”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透着祥和。相传这和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说是李世民带兵打到这儿,突然遇上大风沙,天昏地暗。为了祈求平安,他给这个地方赐名“安平”。无论传说有几分真实,这份对和平安宁的期盼,是真切切地留在了地名里。
刘宋镇的“刘宋”,来历听着有点憋屈。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攻破都城,把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都给掳走了。北上的路上,曾在这个地方短暂停留过。就因为这段历史,这里最初得名“留宋”,意思是皇帝停留过的地方。后来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人们取了个谐音,才改叫“刘宋”。据说,那位艺术才华远胜治国能力的宋徽宗,在此地还写过一首词。一个村名,就这样和一段王朝的屈辱史连在了一起。
五百户镇的“五百户”,则带着明显的军事色彩。明朝那会儿,实行卫所制度,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军制。“户”在这里是个军事单位。这个地方正好是第五百户所的驻地,村子也就因此得名。这简单明了的名字,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制度。
[烟花]口口相传的神话与传奇
除了信史记载,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也塑造了不少村名,这里面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朴素的情感。
比如“铁佛堂”这个村。传说东汉中叶发大水,冲来一尊铁佛。村民觉得是神物,就为它建了座寺庙,村子也就叫“铁佛堂”了。更神奇的是,后来传说这铁佛想去东光县解救那边的百姓,本地村民舍不得,就用铁链锁住佛爷的一只胳膊,想强行留住它。可铁佛最终还是走了,只留下那条被锁的铁臂。可惜的是,这条铁臂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熔毁了。故事真假难辨,但那份对神佛的敬畏,以及想留住守护者的心情,是真实的。
“安头屯”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据说这和五代时的名将、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有关。相传李存孝他爹竟是个石人,吸收了日精月华成了灵。小时候的李存孝一怒之下把石人头打掉了,等他功成名就回来祭祖时,又给石人安上了头,村子因此得名“安头屯”。这类故事在今天看来未免荒诞,但在过去,却寄托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出身的一种神化想象。
[烟花]演义小说里的影子
老百姓爱听的评书演义,里头的英雄好汉也和香河的村名扯上了关系。
“石虎辛庄”相传是北平王罗艺家的祖坟,坟地前有石虎、石人、石马等石刻,村子就因这石虎得名。罗艺的儿子,就是《隋唐演义》里鼎鼎大名的第七条好汉罗成。“黄沙务”村在隋末唐初是片黄沙蔽日的古战场,罗成曾在此与敌军血战,寡不敌众,在附近的“卸甲庄”村丢盔弃甲,英雄末路。一场败仗,却因为主人公是罗成,而被人们记忆至今。
“庆功台”村则和杨家将的传说有关。相传北宋时,杨家将北上抗辽,曾在此地筑起点将台,操练兵马,摆下牤牛阵大破辽军。后来宋太宗还在此高台为杨家将庆功封赏,此台便被皇封为“请功台”。到了清代光绪年间,义和团在此立坛,打了胜仗也在此庆功,便把台名改成了“庆功台”,村名也随之变成了庆功台村。一个地名,叠压着两段英勇抗敌的故事。
[烟花]记录地理与移民的足迹
更多的村名,则直接记录了当地的地理风貌和先民迁徙创业的艰辛。
蒋辛屯镇的“金辛庄村”,最初叫“金鸡庄”,是因为村子北边有个叫“卧龙岗”的土岗,传说岗上有金鸡,村中鸡鸣岗上就有回声。这名字充满了乡土奇幻色彩。后来到了清末,才演变成“金辛庄”。
“扁城”村的由来,则和明朝权臣严嵩扯上关系。相传严嵩在附近的曹庄村修了豪宅,又在南边种了大片果园。他女儿常去赏花,引来路人围观。严嵩心疼女儿,就修了一条两侧筑有数米高围墙的大路。从西边的驿路看去,这围墙又长又扁,像座城池,人们就称之为“扁城”。后来有人在墙边定居,渐渐成村,便用了这个名字。一个权臣为女儿修的“专用通道”,竟成了村名的起源。
“建各庄”的村名来源说法更多,有说是薛仁贵征东时一箭射到此地,有说是刘伯温用桃木箭镇土龙精,也有说是因为村前笔直的箭杆河,还有说是明初移民董姓人家来此建庄,取名“建个庄”,后来谐音成了“建各庄”。一个村名,多种传说,恰恰说明了地名文化的丰富性。
像“大荒庄”、“荒凌庄”这类名字,一听就能想象出立村之初的荒凉景象。而“兴隆庄”、“太平庄”则直接表达了先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大厂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回族群众聚居,很多村名都带着明代移民、军事屯垦和回族迁徙的鲜明印记。
[烟花]“厂”与“场”的渊源
大厂回族自治县,县名和县城所在的大厂镇同名。“大厂”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传说古时候这里是一片荒草地,人烟稀少。明朝初期,皇家曾在此设立马场,民间俗称“大场”。最早来此定居的孙、王等家族就沿用了这个名字。后来,随着农耕发展,为了和农忙时麦收的“打场”区分开来,“大场”就逐渐演变成了“大厂”。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自治县也是以驻地大厂镇和主要居民为回族而得名。
有“大”就有“小”。“小厂”村也是明永乐年间建村的,这里原是一片水洼草地,也曾是燕王的牧场,因为规模比“大厂”小,所以就叫“小厂”了。你看,村口的村牌石背面,还刻着这段来历呢。
[烟花]回汉交融的生动写照
大厂很多回族村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那时朝廷实行移民政策,一些追随明成祖朱棣的回族军士、官员,便把南方的亲族家眷迁移到北京附近安置,逐渐形成了大厂地区的回族村落。这些村落的命名,往往记录了这段历史,更体现了回汉民族之间的尊重与团结。
比如夏垫镇的“北坞”村。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汉族靳、赵、曹三姓,村名叫“东务”。明朝永乐年间,回族何姓先祖迁入。后来因为这个村和南寺头村分别位于夏垫镇的一北一南,素有“北庄”、“南庄”之称,于是就把“东务”改名为“北坞”了。名字的演变,记录的是民族的融合。
“南寺头”村也一样。最早是汉族村落,叫“小南庄”,村里有座庙叫“北大寺”。明初,回族杨姓先祖在朝为官,后来北迁,定居在“北大寺”的南边,于是就把村名改成了“南寺头”。一个地名,标记了回族同胞落籍于此的起点。
最体现民族团结精神的,恐怕要数“韩家府”村了。这个村明朝中叶建村时,原名“狼家府”。因为邻村苇子庄的回族杨姓墓地靠近村东,出于“狼克羊”的迷信说法,就定了这么个名。后来,为了促进回汉民族和睦相处,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村子就改名为“韩家府”了。这一字之改,改掉的是隔阂与忌讳,换来的是理解与团结。大厂的老人们常说,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大厂的优良传统,是“一宝”。
[烟花]其他各有故事的村庄
大厂的村名来源多种多样。有以姓氏命名的,如“金庄”是明初金姓首居于此;“霍各庄”是明永乐年间霍、杜两姓立村,原名霍杜庄,后杜姓外迁才改的名。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如“潘各庄”,据《三河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这里发生大地震,房屋倒塌,幸存者在断裂带旁重建家园,村子最初就叫“傍各庄”,后来演变成了潘各庄。这个名字,铭记的是人们面对天灾顽强重生的勇气。
有源于古代地理特征的,“夏垫”镇在隋唐时期叫“夏泽”,因为地势低洼,夏季汇集鲍邱河水成泽。元末明初百姓来此定居,几个小村连成一片,有“垫泽成基”之意,才统称“夏垫”。有寄托美好愿望的,“六合庄”是明末清初王姓六户人家从后店迁来立庄,取“邻里和睦相处”之意;“永太辛庄”原名辛庄,清初杨、张两户迁入后,为了各宗族能永远友爱相处,才改了名。
还有“侯驸马”庄,是明永乐年间因此地有侯姓驸马墓,看坟人定居成村。“前丞相”庄,则是明代将领陈元胜在鲍邱河两岸跑马占地,地中有某朝丞相墓,于是在河南北两岸各建一村,河南岸的就叫前丞相庄。
走在香河和大厂的乡间,品味这些千姿百态的村名,就像是翻阅一部生动的地方史册。这里面,有对勤政爱民官员的铭记(如张堪),有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如靖康之变、燕王扫北),有对英雄传奇的缅怀(如杨家将、罗成),有对先民筚路蓝缕、开拓荒野艰辛的回忆(如各类荒庄),有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真切期盼(如太平庄、兴隆庄),更有回汉两族人民数百年来和睦共处、共建家园的团结精神(如韩家府、北坞)。
这,就是地名的魅力,也是我们认识脚下土地、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