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从“恶少”到“五龙”,窦燕山的教子秘诀

发布时间:2025-10-11 20:05  浏览量:2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子登科”是个非常吉祥的说法,常用来祝福孩子学业顺遂和家族兴旺。

很多人以为这是个虚构故事,其实它源于五代后周时期一个真实人物:窦燕山。

他的五个儿子全中进士,还被时人称为“窦氏五龙”,这在科举史上可是罕见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细扒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看看窦燕山是怎么靠“义方”家教,逆转人生,培养出一门五进士的。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生活在唐末五代后周时期,家在幽州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州区)。

年轻时,他家境富裕,却性格顽劣,时常仗势欺人,搞得乡邻怨声载道。

直到三十岁他还没孩子,有人说他这是“报应”。

直到一有晚,他梦见祖父斥责:

“你品行不端,会断子绝孙,还短命!”

醒来后,窦燕山彻底悔悟了。他开始大行善事:修桥铺路、救济穷人,还在昌平一带创办“窦氏书院”,免费教导当地寒门子弟读书。

这所书院是北京最早的书院之一,对推广教育影响深远。

几年下来,他的口碑180度大转弯,成为人人称道的大善人。

更牛的是,这份转变直接奠定了“五子登科”的基础,他亲自抓教育,立家规,教儿子们做人做事。

在《宋史·窦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佑末起家幽州节度掌书记。少时不学,及壮,梦祖父谓曰:‘汝无后,命也。’寤而悔,教子有方,仪等五子皆登第,时号‘五子登科’。”(1345年版,卷263)

窦燕山共养育了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在严格家教下,个个勤奋刻苦,全员中进士,入朝为官,成就“窦氏五龙”的美誉。

长子窦仪最耀眼,他从小文采出众,十岁就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第一(状元)。

后周时任礼部侍郎,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器重他,升礼部尚书,让他参与制定国家典章制度。

太祖曾说,窦仪风度严谨,是禁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宋史·窦仪传》中,宋太祖曾这样评价:

“太祖曰:‘非斯人不可处禁中’。”(1345年版,卷263)

次子窦俨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礼乐、历法和典制,后晋时中进士,历经四朝,官至礼部侍郎。

他主持编修《周正乐》,规范宫廷音乐,还著有《五代史志》,为后世研究五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太宗赞他学识渊博,是国家儒学宗师。

三子窦侃中进士后,主要在地方任职,北宋乾德年间授起居郎。

他为官清廉,遇到灾年带头减税、兴修水利,百姓都怀念他的善政。

四子窦偁性格耿直,中进士后任左拾遗、枢密直学士等职,以敢谏闻名。

后来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曾上书劝阻宋太宗破格提拔后宫亲属,强调“爵禄是公器,不能私相授受”,推动了北宋早期政治清明。

五子窦僖最小,但也中进士,官至左补阙和驾部郎中,他低调务实,专心整顿驿站制度,打击腐败,提高效率,虽名声不显赫,却实实在在惠及民生。

在《宋史·窦俨传》中,宋太宗曾这样评价:

“太宗曰:‘俨博通经史,尤明典礼。’”(1345年版,卷263)

值得一提的是,“五子登科”虽以窦氏家族最著名,但民间也有其他类似传说,比如明代陕西韩城解家五兄弟皆中进士,同样被视为家教成功的典范。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五子登科”从一个家族传奇,演变成中国家教文化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父母的榜样和教育,才是孩子成功的根基。

窦燕山用实际行动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如今这份“教子有方”的智慧,依然能帮每个家庭点亮未来。

1、脱脱 等(1345) 《宋史》 北京: 中华书局。(本书详细记载了窦氏家族传记,包括五子官职和典故。)

2、王应麟(1246) 《三字经》 北京: 中华书局。(本书以韵文概述历史,包括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

3、程民樵(1980) 《宋史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本书分析了宋代科举与家族教育,如窦氏五子案例。)

观点声明: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整理,旨在还原窦燕山“五子登科”的真实传奇及家教启示,文中所有观点为笔者整理分析,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